颈肩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适合猫冬,别做这
TUhjnbcbe - 2024/8/19 16:37:0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

天气越来越冷,很多地方都有寒冬的感觉了,此时就该准备“猫冬”了,这可是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养生镜》中说:“冬三月乃收藏闭塞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

到了冬季,自然界的阳气也处于骤减之中,阳气不足,万物凋零闭藏。我们人与自然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遵循将阳气闭藏于体内的原则。

猫冬就刚好符合这个原则,一家人围在家里的炕头上最热的角落,手抄袖子里,透过小窗户看外面的风雪,窝住不动,就像冬天的猫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北方方言中窝在家里躲避寒冬的意思。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秋冬万物闭藏,人体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冬藏是否做好绝对了来年的健康与否。很多人到了春天身体小毛病不断,这就是冬藏没有做好。故此,接下来的日子,要减少耗损阳气的性味,避寒就温,一起为冬藏做准备。

这3件损害阳气的事儿,千万别再做了!

第一件:千万别熬夜

养生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做,最简单的就是依照太阳规律了来做,太阳出来你就出来,太阳落山你就回去。现在人们夜生活越来越丰富,都是在耗损自己真阴,损阴长久必定伤阳,阳气不足久了也必定损阴,这是阴阳平衡的规律所定。

一天之中,阳气昼夜循于周身御敌于外,夜晚归于阴,一年之中,秋冬养阴,应顺应秋季特点,阳气逐渐敛降于阴分之中,潜藏封存,阴阳和合才能身体健康,然而很多夜猫子爱好熬夜,晚上还要亢奋不睡,迫使阳气外越,不能敛降于阴,耗散阳气。

尤其是夜晚子时,是阴盛阳始生的时候,象征着一天中生命的开始,我们要在睡眠中养护这股初生的阳气,不能给耗没了,此时不睡,,阳气刚开始的生发就没做好,第二天人也没精神。

第二件:千万别受寒

里面所说的“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讲的就是要好好保护自己的阳气,不被寒邪所伤到。寒为阴邪,属阴,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阴阳失衡,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寒邪,反而易被寒邪所伤,故阴盛则寒,阴盛则阳弱。

疼痛是寒邪的主要特征,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人身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才能畅通无阻。寒凝经脉,气血失于温煦,易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

很多朋友问,如若身体已经受寒了,该怎么把体内的寒邪给排出来,对此我们建议使用艾灸的方式,尤其是入冬艾灸可助阳气,阳气足则可以抗寒。宋代医学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就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艾灸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化瘀等多重作用。

我们在艾灸时,对于艾条的选择要注意,最好使用陈艾,陈艾的颜色以土黄色为佳,燃烧时烟气也相对轻柔,陈艾的艾火不急不燥,柔和通透而不烈,灸感会舒服。

艾叶有纯阳之性,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扶阳固脱。很多人觉得艾灸容易上火,其实不然,艾灸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滋阴又能养阳,调和气血,温通经络。

但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说,冬天艾灸不方便,一是天冷,施灸时怕受寒;二是冬天基本都门窗紧闭,室内艾灸烟排不出去,很呛。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寻找到一款非常适合冬季艾灸的东西,名为艾灸宝。

它属于无烟无明火的艾灸,插电使用,在艾灸的过程中除了有艾草的气味飘出来,没有一丝烟;再者它是像布袋子一样的艾灸器,绑住固定在腹部或是腰部即可,非常方便,而且比传统艾灸安全系数高,老人使用也能得心应手。

上了年纪的人,对温度都不像年轻人那么敏感,有时候艾灸温度过高,没及时拿开,就容易烫出泡来,当时外婆自己在家艾灸肚子时,艾灰就落到皮肤上,烫出了一串小水泡,后面就再也不敢自己在家艾灸了。

直到这个艾灸宝到手,才重新开始艾灸起来,这个艾灸宝有三层最外面是棉麻的外套,里面有两个垫子,一个是艾草垫子,填充陈年艾绒,艾灸的效果好不好,关键看艾草,精选桐柏山的野生艾草,自然晾晒,多年陈放,专业的提绒技术,用好艾制作好绒。

艾草也大绒厚,经过多年陈放,去其造型,艾绒非常细腻,封在垫子中,再利用另一层加热垫对艾绒进行加热,艾草的能量能深层渗入人体,这款艾灸宝的面积很大,能牢牢盖住腹部,暖腹暖胃又暖宫。

里面加热垫有个插头,使之和外面的电源线连接在一起即可,而且是九档控温,可以根据自己体感来调节温度高低,温而不烫,不担心意外受伤。

而且无论是身材是胖是瘦,都能敷哦,用的是弹性非常好的魔术贴固定,很牢固,固定在腹部、腰部、腿部、后背、肩颈处都是可以的,身体哪里进了寒邪,哪里受寒疼痛就敷在哪里,体内的寒邪被清除到体外,艾草的效力再促进阳气的生发,这耗损的阳气就一点点被补回来了。

敷上去暖暖的,整个冬天,手脚都不冷了。

第三件:千万别吃撑

天气越冷,人们也容易吃得越多,总想吃东西暖暖身子。再者,阳气在这个时节封藏内敛,再往里走,我们的食欲也会越来越好,但是稍不留神吃多了或吃得不对,伤的还是脾阳。

同样是进补,有的人补了之后面色好气色佳,而有的人补了之后不但无效,还会出现腹胀、腹泻、便秘、口臭等情况。这就属于补不进去,原因就在于脾阳弱,脾胃不好,这些人一旦吃多,脾胃无法运化这些食物,积滞在体内就会出现不舒服。

若是平时稍微吃多点儿就有上面的这些情况发生,建议您少食多餐,一顿不要吃太饱,吃东西时一定细嚼慢咽,把食物给嚼碎,成糜,这样才不会消耗过多脾胃阳气去运化这些食物。

所想在这个冬季好好进补,那就需要这段时间把脾胃养养好,补足脾阳,疏通脾胃的积滞,这样吃下去的东西不但能被身体转化为所需营养,还能吃不胖,睡得好。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原汤化原食,既然是脾胃的问题,那自然和吃有关,也要从饮食的方向去调节,之前在看养生栏目时,看到国医罗大伦博士提到的一种古代糕点,是明代御医为了脾胃不好的皇子研制出的,名为八珍糕。

后来传到清朝,成为乾隆皇帝经常吃的一种糕点,几乎常年不断。后来慈禧太后也是如此,非常喜欢这种糕点,究竟是怎样的糕点,能让当时养尊处优的皇帝太后如此青睐呢?

这种糕点是由八种食物组成的,分别是是党参(或者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党参是补中益气的,《本草从新》中说它“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特点是“守而不走”,能守护住我们脾胃;在八珍糕中,白术和党参协同“作战”,共同滋养脾阳。

茯苓是祛湿的,补脾是通过泄湿来完成,脾内的水湿多了,脾的运化能力就会下降,茯苓是先降后升,在降水湿同时,使得脾气向上升。把脾气比作一个气球,如果气球下面吊着一桶水,这个气球就没有办法升空,如果我们把水给倒掉,气球就会飞向天空。茯苓就是这样,它通过祛湿来提升脾阳。

薏苡仁同样是健脾利水的,但主要作用是祛湿浊,和茯苓还不一样,它是往下走的。故此茯苓和薏苡仁这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咱们脾胃的气机就运转起来了。

莲子是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补中养神的;芡实则是健脾止泻;山药健脾养肺,起到收敛的作用,帮我们把补进去的东西都牢牢固住,防止流散。

八珍糕的发明者、明朝大医陈功实说,一个脾胃虚弱之人,如果服用八珍糕百日以后,他就会身轻气爽、元气大增。做法罗大伦博士也有讲,便是把上述这些食材都磨成粉末,再和糯米粉或小麦粉混合,揉成面团,和蒸馒头一样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

但真正的古方八珍糕,做起来容易,但真正想要做好很难。为了大家都能吃到一口正宗且补益脾胃的八珍糕,我们翻阅了古籍,拜访了不同的国医大师,经过十多次的配方改良,研制出了这么一款不含蔗糖,又保留原始滋味的古方八珍糕。

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对初始配方加以调整,把党参、白术、白扁豆、芡实替换成鸡内金、山楂、麦芽和砂仁,把传统的糯米粉换成了小麦粉。

现代人吃的东西杂,脾胃不好一般是瘀堵,这就需要有一味化堵“高手”在前方疏通清理,鸡内金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就如同堵住的洞穴,我们想要过去得把碎石杂物清理掉,这样后续的大部队才能发挥所长。

而且积滞的东西清理完,里面的气机一定不对劲,就和洞穴中乌烟瘴气的环境一样,这时也得需要一味能够调顺气机,让气机平顺下来的东西,麦芽行气,起到了调理气机的作用。

砂仁辛香,有温散之用,把体内湿浊也可以化开,之后茯苓和薏苡仁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三者可以完成脾胃的升清降浊循环。

山药主健脾,把脾胃运化给强健上来,山楂味酸,有收敛效果,把这些补益脾胃的给收敛住,使之不流失。

而且把容易生湿浊的糯米粉换成小麦粉,不仅味道上提高了,性味也和其他的食材更融合,轻度烘焙,营养更完整,高温环境容易破坏食材本身的性味,即使吃进去补益效果也会折损,但低温烘焙的方法,制出的糕点就不用担心营养流失过多的问题。

烘焙过后,食材的味道被完全激发出来,浓郁的麦香,有股淡淡的焦香味儿,即使没有添加蔗糖,食材本身的甘味也有一股淡淡的清甜,不能吃甜食、不能吃糖的朋友都可以放心食用,软糯好嚼,干湿适度,不噎嗓子不黏牙。

每天来上两块,轻轻松松就把脾胃养好了。当然,脾胃再好,也别吃到撑哦,每顿七八分饱,身体会更舒服。

冬季这三件有损身体阳气的事情就别再做了,养好阳气不外泄,一起为冬藏做准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适合猫冬,别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