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
禁不住对神女峰发出这样感慨的呼喊……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沿着江岸
金光菊
和女贞子的渊流
正娟动断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年)
据说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舒婷在上幼儿园时,妈妈嫌这个名字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她哥哥是“书”字辈。《诗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诗《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神女峰是长江三峡的一处人们熟知的著名风景,古今为它留下不少诗篇和传说,众多的观赏者在这里也得到蕴涵不同价值的审美满足。然而,舒婷从人道精神出发,却从内心激起一种与传统的感情意向截然不同的强烈情绪。在“神女”的光荣地位和对于坚贞的品格的赞美中,她却体验到深刻的痛苦和悲哀,并从“神女”的处境中,看到这一形象是中国妇女命运的历史性“隐喻”。
《神女峰》所表现的情感是炽热的。这种痛苦、忧伤而又激愤的强烈情绪,显然是由于作者对传统观念的顽强认识,由于对被禁锢者安于这种生活、思想轨道的不安。当然,她不完全相信心灵的火花的完全熄灭,不相信心“真能变成石头”,但这并不能改变对历史的沉重积淀的深深忧虑。
因而,这种”叛变“性的感情的进发,就难以抑制。不过,感情的直露宣泄,并不见得是诗的值得肯定的表达方式。作者在这里,靠敏锐的感受力和艺术经验,找到一条有效的“轨道”和形象的限定方式但实际上,诗仍采取舒婷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
但是,在第一中,“我”却在叙述中“脱身”并分裂为二:一是化为以“谁”的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作为感情表达的“主体”,另一化身为观察这一切情景的并未直接出现的“旁观者”。这种人称、视角的“外化”和“分裂”,至少取得两方面的艺术效果:一,使对这种强烈感情的表述,由于采用旁观的描述方式,不致因“我”的直接渲泄而显得缺乏节制。二,内在的感情借助人物的动作等情景构成的形象得到凝定。
手的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以及对江涛的听觉上的描写,都成为丰富的心理内容的外在暗示,这只有借助旁观才能实现。相对地说,回到第一人称(虽然“我”并未在字面上出现)的第二节,在表现力和情感内涵上倒有些减弱。不过,结束一节又强化了作者的艺术敏感和表现力,对两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触目所及的描写,似平是信手拈来却为作者的情感所投射,而化为情惑表达的个有力手段,使诗结束在深刻意蕴的生动情景之中。
“神女”获得的受赞美、受欣赏的地位和品格,其实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封建意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和禁铜,她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种种虚妄的沉重的观念和准则成为供人玩耍欣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