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吕智程,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适宜人群
本招式特别适合那些经常感冒、皮肤无光泽、起无名疱疹、便秘、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手脚冰凉、冻疮、容易发脾气的人群。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站立身要直,拱手胸口前;
气和神平静,心净相貌端。
本招式重点锻炼经筋
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人体示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部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本招式能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经常习练可以达到调理大肠与肺的作用。
相关经筋疾病
手阳明经筋循行部位无力拘紧和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颈椎扭转困难。
预备式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屈,调整呼吸,凝神静气,排除杂念。
拱手当胸
双脚跟并拢双臂徐徐向前起,掌心相对与肩同宽,平直抬至肩高。
然后屈肘,两掌交叠,左掌外,右掌内,大拇指向上领劲。
吸气,掌心(劳宫穴)向胸前(膻中穴)靠拢距胸约一拳远,同时起脚跟。
呼气,脚跟落下,手掌向外推出,放松身体。如此循环,以三的倍数向上累加。
动作要领
此式是一个桩式,通常至少要停留三个呼吸以上。同时要将精神集中在劳宫穴和膻中穴这两个穴位上,使之有相通之感。久而久之每次呼吸,都会感觉到一股能量从头顶和鼻腔沿着上臂外侧、前臂内侧,一直达到指尖。
易犯错误与纠正……
防止出现耸肩抬肘的错误动作。
结束式
调匀呼吸后,慢慢呼气,脚跟落下,同时掌心由胸前向外放于体侧。
小编说
静势可以更好地收敛心神,起到收气、聚气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血行畅通。在动作熟练以后,可逐步过渡到腹式顺呼吸,最后可以到腹式逆呼吸。呼吸次数随着动作熟练以三、六、九逐次增加。
练功功解
由于手阳明经筋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具体体现。所以本招式能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两脚成外“八”字分开站立,这样有利于舒展下焦,便于在吸气时,引领清气下沉到肚脐下三寸处的下丹田。下丹田是贮藏元气的地方。中医认为,人的元气源于肾,贮藏在下丹田,通过上、中、下三焦的疏布以周流到全身,从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气沉丹田,可以充实丹田,补益元气,而元气充足,可将导致气血淤滞的各种病邪祛除。
双手的抬举与肘部的屈伸,主要是激发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指端,循行经过手臂外侧、肩前、肩胛和头面部。如果这些部位受寒或者受损,便会直接影响手阳明大肠经气血的正常运行。手阳明大肠经气血受阻则会出现手臂疼痛、抽筋、肩不能抬、颈不能左右转动等症状。而舒展手阳明经的筋脉,便能疏通手臂和肩背的气血,同时还能生发和疏布阳气,阳气足则筋脉得温,血淤得散,气滞得通,疼痛得消。初站此桩,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缘酸麻热胀,常练自然消失,渐会感到手阳明经筋(经脉)循行部位有通畅之感。
养生之道
卯时大肠动,排毒宿便清
手阳明大肠经,运行时辰是卯时(5点~7点)。此时手阳明大肠经经气流注最旺。人体的阳气全升起来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养生方法是自然醒来。根据气候的冷暖情况,选穿适当的衣服。起床后坐在明亮的窗下,喝一杯稍热的白开水,切忌饮茶。
如果参加晨练要等有了阳光再开始,运动之前吃一点食物,以补精神和元气,不要空腹去锻炼。如果在卯时出行时有雾,可临行前饮一点酒,能去雾邪之气。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废物的过程。所以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便秘患者不妨试着在大肠经运行时间起床,喝些淡盐温水,然后活动腰腹部再去排便,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很好的改善。日常生活中有人嗓子哑了或者咽喉肿痛,同时伴随便秘,大多是大肠火通过经络上传到跟肺相连的咽喉引起的,这在中医里面叫做“金实不鸣”。
建议清早最好饮食清淡,平时尽量食素,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每日坚持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饮食上建议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豌等不要期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少吃“红肉”一肉、羊肉、猪肉、而要多吃“白肉”禽肉或鱼肉。平时尽量做到能站不坐,能走不乘,能走快不走慢的原则,增加活动量,保持合适的体重。
心理剖析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道,经络的通畅与否会对人体心理产生影响。本经代表个人的决心、表达自我的个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如果很有主见,做事上有决心、有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生活起居习惯良好,说明大肠气正常。
如果情绪上烦躁不安;行为顽固,爱唠叨训人,对物质占有欲强,爱生气骂人,说明大肠气阳实。
如果爱生闷气,情绪低沉;行为上恶习难改,任性耍脾气,对任何事情都懒散没心情做,说明大肠气阴虚。
本招式问答
问题一:韦驮是什么意思?杵又指的是什么?
回答:韦驮的梵文是Veda。原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成为佛教护法诸天神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寺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世称韦驮菩萨,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
杵在佛教中一般指金刚杵,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器,故称金刚杵。杵又可象征如来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