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和母亲关系太好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出息
TUhjnbcbe - 2025/1/15 17:09:00

晚年老人聪明的活法,都有什么?

莫言已经给写出来了。

在这人世间,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总会有高有低,我们很多人都会羡慕那些赚到钱的人,去羡慕那些在各个场合做是主角的人。

而自己,就像个丑小鸭一样,躲在角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

其实,这只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现罢了。

成熟的人,不会去羡慕别人,而是通过学习,去追赶别人。

同样,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不同。

比如说有些人早早地就成熟了,这让他们能够在很多场合如鱼得水,生活得很自在,但我们不需要去羡慕他们。

就如莫言所说:早熟的人,容易对这个世界低头。

越是早熟的人,就越会被现实压弯了腰,但发现自己一腔热血,并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弯腰,那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也有的人,天生晚熟,遇到事情,总会比别人慢一些,同时也不会有什么心机。

其实能够保持这样的品质,也是很难得的,社会是个大染缸,进去了,还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人真的不多。

当这些人突然开窍了,那也比别人晚很多,被社会生生的催熟的,只有保持天真善良,就像松柏一样,虽然是弯曲的,但也随时保持向上迸发的姿态。

有人说,这句话是莫言《晚熟的人》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有的人生活的风生水起,有些人生活的很艰难,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我们并不用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也不用去同情那些生活不好的人。

就像花朵一样,都会绽放出来,无非就是早一些和晚一些的区别。

每个人的活法不同,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尤其是对于那些走到晚年的老人来说,都到这个年纪了,还图什么呢?羡慕别人比自己有钱?这无非就是自寻烦恼罢了。

所以人到晚年,我们不为别人而活,就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快乐地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活着,不必因为别人做了什么事,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情。

《晚熟的人》和母亲关系太好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出息


  昨天一位女同事搭我的顺风车,我们聊到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她告诉我一件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事情,让我很震惊。


  曾经,我一直对我的母亲对我控制欲太强而很反感她,最终导致我从小就想远离她,可是同事的事情,却是一个反例,这是一个毫无控制欲的母亲的故事。


  01.


  她说她师范毕业以后,当时觉得父亲去世的早,于是她就想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她有一个亲戚,就在离她家不远的一所隔壁学校做领导。她想,如果能够去这所学校任教,离家很近,不是挺好吗?于是她就跟母亲商量,问能不能两个人一起去拜访一下这位亲戚,先提前问一问这个学校是不是今年会有招师的打算。


  按说,帮孩子找工作这样的大事,母亲自该责无旁贷,然而母亲当时面有难色,不过在同事的努力下,母亲最后也算勉强答应了。


  我的这个同事,毕业的院校是,大学学业表现也非常优秀,进一个家乡的四星级的学校做老师,完全能够胜任,本不需要额外地去多求人。她之所以想让母亲陪她一起去见这位领导,只是想去探一探情况,看看有没有希望而已,并不需要太屈尊去求人。


  然而那天发生的境况让人始料未及。


  那天母亲陪着她一起去了那个亲戚的家里,态度相当恭敬,手里还拎着些水果和礼品。但没有想到的是,敲了半天的门,亲戚才给她们开门,随后,亲戚对她们的态度不冷不热,母亲的脸涨得通红,而最终是同事自己斗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亲戚一口回绝道:“今年我们学校不招人。”


  那一刻。母亲脸突然面如死灰,然后她匆匆地和亲戚寒暄了几句,才扶着母亲,走出了亲戚的家门,她虽然有些沮丧,但是也觉得正常,有些事情人家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然而,在回去的路上。母亲对她说:“以后别让我陪你做这样的事,太丢人。”那一刻,她的心,瞬间碎裂了。


  02.


  但她后来想了一想,心里还是原谅了母亲。其实从她记事起,她就发现,她的母亲,对她很少有帮助,也没有太多的管束,当然也没有任何太高的要求。


  每当她在学习上,生活当中遇到任何的困难,她在跟母亲说了以后,母亲从来都是唉声叹气,陷入了一种非常沮丧的情绪中,比她更难过,更没有办法。


  于是,她就想,那我就不说了。她宁愿和朋友们说,和朋友们在一起,朋友们会很真诚地帮她出谋划策。


  她结婚买房子需要钱,她都没有和母亲说,她说母亲可能会给她一点儿,但是她一定会惴惴不安,老惦记着要还,于是她干脆和朋友借了。她和母亲的关系竟然是如此的疏远。


  她初中就住校。很少和母亲联系,就算联系,也永远是报喜不报忧。她不想听到妈妈的唉声叹气,看到妈妈沮丧的表情,再说,妈妈的确也不能给她提供任何的帮助。


  她说,所以,我和母亲的关系,说实话,并不如很多人想得那样好,我现在在外地工作,我和她很少打电话,我们并不亲密。


  我听完她的话之后,就想到了我自己。你别说,我和母亲的关系也并不非常亲密。


  03.


  其实母亲待我很好。大学暑假回去,母亲总是起很早去买我最爱吃的猪蹄,会做一桌子我最爱吃的菜给我吃,到了晚上,有好几次,我母亲常想和我一起躺在一张床上聊聊天儿,可是我抗拒,尽管她的眼里常含泪。


  和她的母亲相反,我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周末我若是晚起床了,她一定会把我喊起来,若是我不起,小时候会挨揍,长大了,我一抬头就会看到窗口她一双盯着我的眼睛,想到那双眼睛,我就不寒而栗。


  再举个最平常的例子吧。我读书的时候,常常在吃完饭以后,她会嘱咐我把锅碗刷了,我总会回答说好的,然后吃完饭就迅速就把锅碗刷了。


  然而,她出去溜达了20分钟之后回来,必然开门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锅刷了没有,碗洗了吗?直到她看到都按照她的意思做了,才罢休。


  其实她让我做的事情,我总会第一时间做得很好,可是,做得再好,再及时也只是达到她的正常值,而不可能达到一种让她肯定赞美的效果。


  而且这么多年母女生活,这么多次的实践经验之后,她依然好像不相信我一样,每次她嘱咐我做事之后,她都会问我好了没有。


  我真的很怕听她问好了没有,可是她对此浑然不觉。


  04.


  小时候我以为如果我每次都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必然,她就不会再问这句话。可是,后来我发现,其实,无论我做得如何,她都会问我这句话。我想,她问我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好了事情,能不开心吗?


  可是,我觉得我的生活完全被她控制了,我渴望自由,可是那时候小,没法自由,不是在家就是去学校。


  有很多人都很讨厌学校,可是我觉得比起妈妈的严苛控制来说,我更喜欢学校的生活。因为在学校,虽然学校的规范对你也有控制。可是它控制的结果,会有奖赏,会有激励。


  你努力学习,你会成绩提高,会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你参加学校的活动获得奖项,会有奖品和奖状,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会让我觉得努力会有结果,积极会有回应,可是在家里,我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结果与回应。


  于是,我从小就树立起要远离父母的理想,我要走得越远越好,活得越成功越好,这样我就能够自由了,再也不会被她控制了。


  这样想来,我和同事的两个人的母亲如此的不同,但是我们和母亲的关系那是一样的不亲密。


  同事是因为母亲对自己几乎不闻不问,她受了冷落,她要去寻找一份让她安心温暖的东西,而我,我不缺温暖,我缺一种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一种自由的感觉。


  于是后来,我的同事不远万里,从她的家乡来到了这座城市。而我,虽然家庭出身还不错,留在老家一定日子比现在过得更优渥,但最终,我也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这里。


  十多年了,我们成功了吗?“你不会认为我们来到外地,就是成功了吧?”同事问我。


  我想了一下回答她说:“这要看成功怎么定义,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成功。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完全凭借自己获得了在这个城市中的一席之地,这不是成功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在财富上,比不上马云刘强东,可是,比起留在老家的孩子们,他们不管怎样,都会依赖父母才能够过上他们现在的生活,而我们,几乎完全是靠自己才挣来这一切,这怎么不算成功呢?”


  同事认可了我,我和她击掌:“我们都是有出息的人!”


  05.梅娘说


  有些时候,我常听说,谁和母亲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他会觉得有些遗憾,甚至会觉得很难过。可是我想说,实际上,孩子,尤其是长大成人了以后,你真的不必和母亲过度的亲密。从你呱呱坠地到嗷嗷待哺,逐渐到你长大成人,其实好的母子关系,真的就是一场越走越远的别离。


  你和母亲的关系太好,其实这是一种倒退和依赖。


  我们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从一开始是要完全依赖她,才能够存活,可是到我们长大成年,我们应该要依靠自己存活才对,如果你在成年之后还离不开母亲,那要么你有一个没有格局和远见的母亲,要么你是一个依赖性太强,没有独立存活能力的成人。


  《中国式的情与爱》中的孙隆基说:


  “美国有一种‘弑母文化’,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3岁之前,摆脱心理上对母亲的依赖和共生,在想象层面,或者说在潜意识层面,把妈妈杀掉。”


  这样的文化很有意义,“妈宝男”、“妈宝女”之所以被控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到了成年了,依然没有和妈妈分离,依然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妈妈的小宝贝,可是这样的人,要结婚,要生子,能承担起一个父亲和母亲的职责吗?


  相反,那些早早地就和母亲分离的孩子,他们早年可能贪恋不到母亲的关爱,摆脱不了母亲的控制,可是,他们很早就明白,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掌控,需要自己去负责,反倒让他们绝地反击,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想作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长大了,慢慢地和自己并不是很亲密了,你不需要太过于担心,这是孩子在独立成长、变得更强。


  他要独自面临自己的人生,做出适合于自己的选择。并且你应该感到高兴,然后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而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我想,当你逐渐成年,也无需为母亲当年对你的冷漠而感到难过。有些时候。母亲也许并不是不爱你,她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上帝特地为我们而打造的,她也带着她原生家庭的伤,她也有她人格上或者素质上的不足,但就算她真的对你的爱,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你能够健康地长大,也已经足够让你感恩,更何苦,母亲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感觉到的付出呢?这总不能抹杀吧。


  而且,她在某些方面的薄情反倒成就了你,她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促使了你更加努力,让你变得更加强大,更能够抵御人生的风雨,这难道不是一种爱吗?当你我都能够这样想的时候,我想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温和的强者,再也不会对母亲有太多的抱怨。会以一颗悲悯的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会更容易幸福。


  现在我和我妈很好,她慢慢地减弱了控制,我也不再对她的控制敏感。也许,看来,爱还是相聚,纵然有过别离,可是最终我们还是在一起了,最初,我是她的一份子,这时候的我,和她并肩而立。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众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分量不小,莫言能够获得,足以说明实力。但实力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以买他的作品来见证一下。但在我看来,莫言确切是个大师,比如说,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证。

大家信我的话,不妨读读他的新作《晚熟的人》,这比他之前的小说更经典,里头描写的人性更深邃。因为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说,当中写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比如说表弟的妒忌打击与迫害啦,在村里大肆传播他的谣言啦,莫言伤痛地接收这一切,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莫言为何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全在于莫言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越是荣获此奖,越是在乎质量而非数量;也可以说,莫言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细细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可从书中学来智慧,都可将人性给研究透彻。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他用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过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如果感兴趣,点击下面商品卡,即可购买: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母亲关系太好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