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着几千年的传承,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经过一段饱受争议的时期,但中医依然经受住了考验。如今,世界卫生组织也认识到中医的伟大之处,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这是对中医的肯定,也是世界对医学认知的提升。
关于中医治病救人的记载浩如烟海,医治疑难杂症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涌现出无数的著名中医,为中华医学留下宝贵的经验和传承。今天笔者要讲述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名动一时的南京老一辈名医张栋梁。
不坠风骨的中医世家
张栋梁在南京地区很有名望,当年许多民国的要人都受过他的恩惠。张栋梁对百姓也广施恩德,在他去世时,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行,站满了街头。
张栋梁祖上6代都是中医,祖传医术连绵不断,到张栋梁行医时,医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张栋梁的祖父叫张一峰,医术非常高明,声名远播之下,乾隆皇帝也知道了他的存在。乾隆皇帝有私心,希望张一峰能够进宫为皇家治病,封他为御医。行医之人若能成为御医,不仅是医术得到肯定,更是光耀门楣、改善生活条件的好事。
但张一峰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成为御医固然有利,但弊端也很大。一旦进宫成为御医,也就意味着他一生只能服务皇室,违背了悬壶济世的学医初心。为了避免惹祸,张一峰拒绝为官后,选择隐姓埋名,到深山里居住。
乾隆对此事到底持什么态度并未见史料记载,但朝廷当年曾给他修过一处宅子,看来对他还算厚待,并未为难。遗憾的是,这座宅子后来毁于战火,没能保存下来,否则也会成为一处承载历史的重要建筑。
张一峰的医术,全都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使得医术得以延续。最重要的是,张一峰的医德也随之传了下来,令张家后人医术有成的同时,也都有悬壶济世之心和不贪富贵之心,这才保证了张家医术的纯粹。
年,张栋梁在这一年出生,当时他的父母居住在南京江宁的湖熟镇,凭借医术在当地站稳脚跟,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张栋梁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极具学医的天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知识,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张栋梁学习中医期间如饥似渴,常常钻研医术废寝忘食,除了与父亲学习祖传手艺之外,他还遍读各类医术典籍,攻读各种医术,取长补短,集百家医学精华为己用。
彼时,湖熟镇除了张家是中医世家外,还有一户李家,也是了不起的中医之家。张栋梁求学期间,李家的掌舵人是李应札,在湖熟镇非常有名。李应札擅长外科和针灸科,与张栋梁家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张栋梁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并不拘泥于自家医学传承,本就一心向往集百家之长的张栋梁,遂拜入李应札门下,跟他学习外科和针灸科的医术。李应札被张栋梁的诚意打动,在那个讲究自家手艺不外传的时代,还是慷慨教学,将自己的真本事传授给这位极具医学天赋的徒弟。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栋梁在学医期间,如同汪洋大海汇聚百川之流,在父亲、师傅处得到真传后,依然保持对医学钻研的孜孜不倦,又向擅长内科和妇科的吴少成求学,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
张栋梁的求学时间很长,如同毛竹,厚积薄发。正因为如此,张栋梁的医学基础非常扎实,对于医理的了解极深,更先后从父亲、师傅身上承袭了深厚的医德,以悬壶济世为己任,并不会为了黄白之物而谄媚权贵。
出师后悬壶济世
直到李应札去世后,张栋梁才决定出山悬壶济世,这是他对师傅的尊重,也是多年来沉淀的结果。当张栋梁的牌匾在湖熟镇挂出来以后,各类病患逐渐上门求医,一开始张栋梁的名气不大,上门求医之人大多数是穷苦百姓。
张栋梁来者不拒,只要是病人求到他的门,就会尽心尽力地医治,救助了不少走投无路的病患。张栋梁的口碑很快在口口相传中树立起来,他的医术之高明,医德之高尚,为自己赢得了美名。
声名远播之后,张栋梁也随之忙碌起来,每日问诊之人竟在他的门前排起长队。而且,一些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来,导致张栋梁的门前车水马龙,令平静的小镇也跟着热闹起来。
民国初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王瑚患了重病,看了许多此前成名的医生,均未能药到病除。听闻张栋梁的事迹后,亲自前往张栋梁处治病。张栋梁替王瑚把脉诊治后,开出了一副药方子给他服用,此前久治未愈的重病,竟逐渐好转,最终痊愈了。
王瑚虽然身居高位,却是此次治病的亲历者,其中的苦痛和艰难自然比别人更加了解,如今受张栋梁医治甚为感激,专门做了一块大匾,上书四个烫金大字:“救恤灾黎”,盛赞他的医德。
除了王瑚以外,张栋梁在湖熟镇治愈的知名人士不少,例如江苏督军李纯,也曾是张栋梁的患者。江苏督军李纯,偶然之间患上了痢疾,李纯患病后很重视,立刻前往了当医院医治。
原本痢疾也不是罕见疾病,医院又有南京的名医坐诊,本该很快治愈才对。但奇怪的是,李纯的痢疾似乎并不普通,在医院治疗许久,竟然未见起色。随着病情不见好转,医院的医生和李纯家人都有些慌了。
李纯一边在医院治疗,一边命人找其他名医问诊,在此期间,李纯家人了解到张栋梁。由于张栋梁的名声在南京很响,李纯家人诚挚邀请他前往南京出诊。张栋梁接受了邀请,亲自去了一趟南京,替李纯看病。
张栋梁名副其实,医术高超,李纯在医院久治不愈的痢疾,得到张栋梁医治后,竟然很快就康复了。张栋梁通过一次次救治病人而名声大振,但他却不愿意专事权贵,坚持支撑自己的门面,悬壶济世,救治穷苦百姓。
张栋梁此举颇为难得,以他的声望和医术,完全可以只给权贵看病,不仅获利更高,而且相对也轻松,不至于每日从早到晚接待病患。但此举与祖上张一峰受封做御医有异曲同工之妙,张栋梁医德高尚,不愿因为清闲和富贵而专门服务权贵。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每日开门接待病患的张栋梁非常感激。张栋梁也以百姓为亲人,即便是素未谋面之人、无钱病患,只要被他遇到了、见到了,也总不会袖手旁观,甚至还对一位装进棺材里的孕妇施过针,奇迹般地救活了母子性命,令孕妇家人无不痛哭跪地感谢。
一日,张栋梁外出办事,途中偶然听到有哭声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户人家出殡,一家老小围着一口棺材,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前行。张栋梁与出殡的队伍擦肩而过时,注意到棺材里竟然在滴血。
如此特别的情况,立刻引起深谙医道的张栋梁注意,他心中有了猜测,赶紧向人打听这户人家死的是什么人。询问后才知道,原来这家人死的是一位孕妇,因为难产而死,喜事变丧事,这才导致家人如此悲伤。
听到这样的说法后,张栋梁的猜测得到了肯定,他急忙拦下送殡的队伍,对死者的家属说道:“快开棺救人!”按照当地的风俗来讲,出殡的队伍被拦已经是“不吉利”的事情,张栋梁提出的开棺要求,则更让人愤怒,更何况他要开的还是女子的棺。
此事若是换成其他人,恐怕开棺不成,反而要遭到逝者家属的打骂,但张栋梁在湖熟镇素来声望很高,住在这里的百姓大多也都知道他,这才没有对他动粗,强忍着怒火和他交谈起来。
张栋梁的要求坚定又急迫,从他的话来看,棺中的孕妇似乎还没死,他好像能救活。虽然这样的事情令人难以置信,但凭借对张栋梁的信任,逝者家属还是决定试一试,开棺让张栋梁救人。
张栋梁开棺以后,立刻对棺中的孕妇把脉,片刻后取出了随身携带的针包,从中取出一根针灸用的银针,在孕妇的三处穴位上刺了下去。
如此罕见的事情发生在大街上,立刻引来许多路人围观,张栋梁此举其实顶着巨大压力,一旦事情进展不理想,死者家属向他发难,会对他的名声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张栋梁还是选择施救,三针下去以后,他便没再有施展什么手段,只是静静地看着孕妇。
这片刻的等待,围观的人群和孕妇的家属,全都紧张地看着孕妇和张栋梁,就在众人议论声逐渐增多时,棺中“死者”突然叹出一口气,便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坐起身来。眼看着张栋梁真将“死”去的孕妇给救活,孕妇家人又惊又喜,一时间不知所措。
还是张栋梁率先发声,让孕妇家属赶紧给孕妇揉肚子、掐指头,大家这才从惊愕中回过神来,急忙照着张栋梁的吩咐行动起来。大家忙碌一阵子后,一声新生儿的啼哭声传来,张栋梁不仅救活了孕妇,还帮助她顺利产下孩子,围观的百姓见状,无不鼓掌。
原来,张栋梁的判断基于医理,按照常理而言,棺材中的死者不应该还流出鲜血。但这也只是令张栋梁起疑,直到他询问了死者是一位孕妇,这才可以肯定,棺中的“死者”很可能是深度昏厥,形成了一种“假死”状态,由于一般人不了解这种情况,才会将孕妇误判为失去了生命体征。
从此以后,张栋梁的名声更响了,四处慕名而来的求医问药者更多。但张栋梁对前来看病的贫苦百姓依然热情,且在医药费方面也会适当照顾。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病人,他不仅会免收诊费,甚至还会自掏腰包补贴病人。
除此以外,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南京近郊有饥荒时,张栋梁慷慨地打开自己在湖熟镇的住宅的大门,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多达百余人,不仅免费提供住宿,还给他们提供食物,并积极给其中的病患看病,被受恩惠的百姓称为“大善人”。
年,在亲友们劝说多年以后,张栋梁终于决定离开湖熟镇,搬到南京开医馆,服务更多的病患。抵达南京以后,张栋梁盘下南京门西磨盘街10号的房产,作为自己在南京行医的落脚点。
张栋梁到南京开医馆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许多早就听过张栋梁大名的人纷纷赶来。张栋梁门前的热闹程度更胜从前,许多外地的患者也都跟了过来,往往要住上几日旅馆,才能排得上号。
年,当时担任宁夏主席的马鸿逵在河南信阳病倒了,这一病竟然十分严重,几乎到了要命的地步。信阳名医皆束手无策之际,马鸿逵不敢继续拖延,急忙安排人去南京请张栋梁给自己看病。
马鸿逵财大气粗,为了请张栋梁出诊,专门包下了一整节车厢,以示诚意。张栋梁乘车而来,抵达信阳后也不休息,直奔马鸿逵的病榻。经过一番把脉、观察后,瞧出了马鸿逵的症结所在,乃平日里胡乱食用补药过多所致,这才导致邪气淤积成疾。
张栋梁对症下药,开了一个清热化瘟的方子给马鸿逵,仅仅服用了月余,马鸿逵的病就痊愈了。
马鸿逵对张栋梁很敬佩,也很感激,为了感谢张栋梁,他拿出一笔丰厚的报酬交给张栋梁。张栋梁也没有拒绝,干脆地收下了这笔钱,但他没将这笔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是将马鸿逵所赠的这笔巨资捐赠给医疗慈善机构,作为中医基金。
年6月中旬,南京就已经达到了酷热难耐的地步,当地的一些国民党要员,在此时一般都会选择到附近的山庄避暑,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立法院秘书长的梁寒操就是如此。
6月中旬刚到,他就急忙带着妻子到庐山避暑,原本打算在庐山度过一段舒适的时光,没想到上山后身体却开始感到不适。刚开始梁寒操只觉得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来,以为休息休息就会好。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胸前反而又长出一个小疮来。
豌豆大的小疮看着不起眼,疼起来却犹如剜心一般,梁寒操痛苦不堪,急忙找来山上的医生,但群医会诊之后,竟然拿这个小疮毫无办法,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梁寒操见情况不妥,顾不得身体不适,赶紧让妻子安排下山,打算乘轮船返回南京治疗。
医院里的医生,医术总是比庐山上的医生要高一些的,医院后,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能够回家休养了。只不过,梁寒操的病情虽然好转,却唯独胸前发出剜心般刺痛的小疮,却仍不见缓解,迟迟不能愈合。
小疮时时作痛,虽然不会致命,却扰得梁寒操寝食难安。梁寒操遍寻南京城里著名的西医,全都未能找到解决之法,只能暂时稳住病情,确保小疮不再继续恶化。
就在梁寒操苦恼之际,南京市市长马超俊的夫人沈慧莲前来探望病情,几人闲聊之间,沈慧莲偶然提起来,如今西医毫无办法,不如尝试一下中医,总好过什么也不做。梁家夫妇此刻已经是穷途末路,虽然心里不太相信中医,却也只能决定尝试一下。
沈慧莲见梁家夫妇改变了主意,就主动推荐了张栋梁给他们,言谈之间,沈慧莲对张栋梁不吝赞美之词。梁家夫妇只当是一次普通的尝试,在沈慧莲的帮助下,约了张栋梁到家中出诊。
张栋梁给梁寒操把脉以后,又观察了他胸前的小疮,心中很快有了医治的方法。他采取内服外敷的办法,开了几味中药后,又搭配上黑虎丹和八宝丹,让梁寒操按时服用。同时,张栋梁又取来豆豉,煮熟之后装入小布袋,让梁寒操每日趁热敷在小疮之上。
按照张栋梁的嘱托,仅仅过了七日,此前一直无法愈合的小疮,竟然开始愈合,令梁家夫妇喜出望外。梁寒操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之前整日头昏的状况也逐渐消失。梁寒操为了表示感谢,亲自带着夫人登门道谢。
国医泰斗
张栋梁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者,也是一位具有责任心的中医。为了捍卫中医,积极推动国医馆的发展,一边搜集中医遗产和各种民间药方等中医重要资料,一边顶着压力创办国医传习所,在那个中医面临被废止的艰难时期,坚持推动中医发展。
张栋梁一生悬壶济世,经手治好的医患不计其数,被誉为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一,也因为他此前三针救活孕妇母子的事迹,而被称为“三针活两命”。中央国医馆更是赠过他一块大匾,上书四个烫金大字:“国医泰斗”。
遗憾的是,张栋梁一生行医治病,为中医发展而奔走,身体奔波操劳,在年患了一场大病。虽然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积劳成疾难以根除,始终病痛缠身。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南京时,张栋梁受到惊吓,引发了旧疾发作,不幸离世。
张栋梁临终前,还惦记着中医事业,嘱咐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并留给后人两册医案。中医治病救人的能力,随着人们对医学的认知水平提高,逐渐意识到了中医的好处。相信中医在中国未来必然蓬勃发展,不负一代又一代老中医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