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的目标是每天解读一本书,学习的计划前置更新中,建议各位浏览小婵的文章后也可以结合线上的视频解说更进一步的了解书中的精彩学习点,本篇解说的《正念的奇迹》为樊登老师推荐的十本书中的一本哦。
一,内容简介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二,目录
序言一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
序言二一行禅师:以慈悲之眼观照
第一章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第二章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
第三章正念日第四章鹅卵石
第五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
第六章你庭前的杏树
第七章三个绝妙的答案
第八章32个正念的练习
附录佛经选读
三,经典名言语录:
1.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
2.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
3.如果你希望树木成长,给叶子浇水是起不了作用的,你必须灌溉树根。
4.如果你想放松因烦恼而紧绷的脸部肌肉,那么先轻微地微笑。
5.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的做享受你的工作,与他合一
6.闲暇时,轻轻地微笑不管在任何地方坐着或者站着,记得轻轻地微笑。
7.吸气时,觉知你在吸气,呼气时,觉知你在呼气。
8.我们应该温柔而充满敬意的对待自己的不安、痛苦、愤怒、激情,不抵制它,与它共处,与它和解
9.不要做未来的俘虏,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10.练习呼吸,就是为了再度主控身心,为了修习正念,也为了发展专注力(定力)和智慧。
四,文中摘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洗碗就是洗碗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更进一步来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时,我们会只想着其他事,几乎觉察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吃橘子
一个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哪怕是一瓣,你大概会懂得好好地吃整个橘子。但是,如果你连其中的一瓣都不会吃,那么你是不懂得吃橘子的。吉姆明白这个道理,他慢慢把手松下来,专注地吃那一瓣已经含在嘴里的橘子。他仔细地咀嚼,然后吞下去,接着才再掰一瓣。
日常的正念偈语
清晨醒来,“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洗手时,“以手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正念经》说:“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我们应当觉知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想与感受,觉知与我们相关的一切。
第二章 奇迹就是在大地上
行走我喜欢独自漫步在乡村小路上,两旁长满了秧苗和青草,我在正念中踏下每一步,了知自己正行走在这美妙的大地上。(在这样的时刻,存在本身就是个奇迹,是不可思议的实相。)人们通常认为在水上或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才是奇迹,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奇迹,既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每一天,我们都置身奇迹中,那些连自己都未认知到的奇迹:蓝天,白云,绿草,孩子黝黑而充满好奇的眼睛——那也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
修习正念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如何修习正念?”
我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正念是奇迹,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重建自我。
呼吸
有觉知地呼吸
《正念经》教导我们用以下方法觉知自己的呼吸:入息,你知道你在入息;出息,你知道你在出息。入息长时,你知道:“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你知道:“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你知道:“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你知道:“我出息短”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轻轻地吸入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吸入一口气”。轻轻地呼出一口气时候,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吸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呼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吸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呼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随息”法
专注呼气,看看它有多长,心里默数:1,2,3…缓慢地测量它。这样,数几次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的呼吸长度,或许是5。试着延长呼气的长度,多数一或两个数,让呼吸的长度变成6或者7。接下来开始一边呼气,一边从1数到5。数到5的时候,不要像以前一样立刻吸气,试着让呼气延长到6或者7。这样你就能清空肺部里的气。呼气结束时,稍作停顿,让你的肺自发地吸入新鲜空气。让你的肺在不费力的情况下,能吸入多少空气就吸入多少空气。吸气一般要比呼气“短”些。保持在心里计数,测量吸气和呼气的长度。
像这样练习几个星期,躺下时,对你所有的呼气和吸气保持觉知。(如果你有一只“嘀嗒”声很响的钟,可以用它来帮助自己测量呼气和吸气的长度。)在行走、坐卧、站立中,尤其在户外时,继续测量你的呼吸。行走时,你可以用脚步来测量呼吸。大约一个月后,你呼气和吸气的长度就会差不多了,会逐渐拉平,最后变得完全相同。如果你呼气的长度是6,那么吸气的长度也会是6。如果练习时觉得有点疲倦,要立刻停下来。即使你丝毫不觉得累,也不要太长时间地练习这种长度均等的深呼吸——10到20次呼吸就够了。当你觉得稍微有点疲劳时,就恢复到平常的呼吸状态。疲劳是一种出色的身体机能,在决定我们是该休息还是继续时,它是最好的顾问。
数呼吸
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这些数字就像一条绳子,把正念和呼吸系在一起。
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要练习禅修:“洗碗时,你也许会想着待会儿要喝茶,因此尽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来喝杯茶。但是,那意味着你在洗碗时,根本没有活在当下。在你洗碗时,洗碗应当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当你喝茶时,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你如厕时,如厕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就像这样,砍柴是禅,担水也是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保持在正念中,而不是只有在禅修、读经或祈祷的一个小时里如此。做任何事情,一举一动都要秉持正念。一举一动都是仪式、典礼。将茶杯子举到你的唇边是一个仪式。用“仪式”这个词是不是显得太沉重了?我用这个词是为了警醒你,让你理解“觉知”是件生死大事。
第三章正念日
正念日的意义
从每周中选择一个正念日。提醒自己,那天是你的正念日。
对于刚开始修习的人来说,最好在正念日一直保持沉静。
我相信,只要实行每周一次的正念日,你就会在三个月后看到生命中巨大的改变。正念日会开始渗透到一周内的其他日子。最后,你一周七天都会活在正念中。我确定,你会和我一样认同正念日的重要。
如何度过正念日
今天是你的。记住这一点,也许你会感觉到唇边的一抹微笑,这笑容使你确信自己完全安住在正念中,并且能滋养出更圆满的正念。还躺在床上时,慢慢随顺你的呼吸——缓慢、绵长且有意识地呼吸。然后慢慢地起床(不是像平时那样一下子跃起来),借由每一个动作来滋养正念。起床后,刷牙、洗脸,平静而放松地做所有早上的事情,在正念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随顺你的呼吸,看好它,不让心念涣散。平静地做每一个动作。用安静、绵长的呼吸来测量你的脚步,保持淡淡的微笑。
至少花半小时洗澡,在正念中慢慢地洗。洗完的那一刻,你会感到轻松且焕然一新。洗完澡,你可以做做家事,例如洗碗、打扫、擦桌子、拖厨房地板、或整理书架上的书。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地做,安住正念中。不要为了赶任务做事。要下定决心以放松的状态,全神贯注地做每一项工作。享受你的工作,与它合一。如果做不到这些,正念日将毫无意义。如果你在正念中做每件事,就不会再觉得工作令人头疼。就好像禅师们,无论在做什么,举手投足,都会不慌不忙,非常沉稳,没有丝毫勉强。
午饭时间,为自己好好准备一顿饭。在正念中煮饭、洗碗。早上清理房间后,下午做完园艺或者看过云、采完花后,在正念中沏上一壶茶,坐下来好好品尝。给自己充裕的时间去做这些事。喝茶时,不要像那些在工作间歇囫囵咽下咖啡的人一样,要不疾不徐、虔敬地喝,就好像它是地球绕着旋转的中轴,和缓地、平稳地朝着未来行进,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奔去。过好真实的这一刻。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不要做未来的俘虏,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晚上,你可以诵经并抄下几段经文,可以写信给朋友,或是在这周的日常事务之外做其他你喜欢做的事。但是不论你做什么,都要保持正念。晚餐只吃一点就好,这样在十点或十一点坐禅时,空腹会让你坐得轻松一些。坐禅后,你可以在晚间清爽的空气中闲适地散步,在正念中随顺呼吸,用脚步测量你呼吸的长度。最后,回到房间,在正念中入睡。
第四章 修禅
每个人都需要彻底的休息。
静坐
让脊背保持挺直。头和颈部必须与脊椎连成直线,要挺直,但不要僵直或者像块木头一样。看着前方约一、两公尺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轻轻地微笑。
随着你的呼吸,放松所有的肌肉,专注地保持脊背挺直。放下一切事。如果你想放松因烦恼而紧绷的脸部肌肉,那么先轻轻地微笑。轻轻地微笑,脸上所有的肌肉都会开始放松。轻轻地微笑,保持得越久越好。
掌心向上,左手放在右手上,放松双手、十指、双臂和双腿。放下所有的事情,像是那水生植物随波漂流,水面下的河床却保持如如不动。除了呼吸和轻轻的微笑,心无牵挂。对初学者来说,静坐不宜超过二十或者三十分钟。在静坐中,你可以很轻易地得到彻底的休息。
要诀有两点:“观照”与“放下”,注意并观照你的呼吸,放下其他一切事。放松身体的每一处肌肉。大约十五分钟后,你就能达到沉静的状态,内心充满祥和与喜悦。保持这种安静与平和。
静坐时是否轻安,要看你每天修习正念的时间的多寡,还要看你的静坐是否有规律。
静坐的当下,你无法生出祥和喜悦,那么『未来』本身也只会像流水般淌过流逝,在当下体会喜悦与祥和。
观心
为了收摄与平静我们的心念,我们必须还要练习观照自己的觉受(受)与念头(想)。若要掌握自心,就必须练习觉照内心。你必须知道如何观察,识别心中浮现的每一处觉受与念头。
想了解自心,只有一个办法:观察与辨识与心有关的一切。
常照禅师写道:“如果修行者能透彻地了解自心,修行将事半功倍,但是倘若他对自心一无所知,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成空。”
“即受观受,即心观心。”
觉受和念头认知它们的存在。例如,当悲伤浮现,你要立即意识到它的存在:一种悲伤的感觉刚刚在心中浮现。如果这悲伤的感觉持续,就继续辨别:这悲伤的感觉仍在我心里。假如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已经很晚了,可是邻居还在制造噪音,那就要意识到你冒出了这个念头。假如这念头继续存在,就继续识别它。如果浮现另外一种觉受或念头,就以同样的方式识别。关键是,不要让任何觉受或念头浮现却不以正念来辨识,要像皇宫守卫一样,对每一张经过前廊的人的脸孔都保持清清楚楚的觉知。实际上,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产生某些念头时,我们本身就是那些念头。我们既是守卫,也是访客。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执著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这种观察并非将心当成客体,并非要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区别。心不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心能够观察它自己。这种观察并不是对某种外在的独立于观察者的事物的观察。
不受制好坏、善恶练习正念时,不要受制于好坏、善恶的分别,因而引发修行者内心的战争。不论何时,当善念生起,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善念。当恶念生起,也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恶念。不论你有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著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认知到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正念,你必须知道你已经离开了:如果你还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还在保持。一旦你有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
禅修的意义
在禅修开始的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的定力,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详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的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一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的认识,你内心的爱也会更深、更强。你对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回应。
通过静坐,我们的身体达到和谐,感觉更轻盈,更深入平和。从观察自心直至见到自性,这条路其实不难走。一旦你平静自心,一旦觉受和念头都不再扰乱你,你的心就开始安住在自身。
第五章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
缘起观
认知的主体不能独立于认知的客体独立存在。看,是看某样东西;听,是听某样东西;愤怒,是因为某事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是对某事思考。一旦认知的对象(那个事物)不存在,也就没有认知的主体。修行者禅观内心,由此便能洞察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我们修习观照呼吸时,能认知呼吸的是心,当修习观照己身时,能认知身体的也是心,当修习观照外身时,能认知这些事物的还是心。因此,观照所有物体的相互依存性(缘起观),就是观心。
佛法上,我们称心的对象为“法”。法通常被归为五个范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范畴通常称为“五蕴”。不过,第五蕴“识”涵括了五蕴,并且是其他四蕴存在的基础。
缘起观是对诸法的深入观照,以此切入它们真实的本性,洞见它们是整体实相的一部分。了悟实相整体不可分割,无法被切成小块而各自独立存在。
一个能经由观照这张桌子而洞见整个宇宙的人,即是证道者。你要用同样的方式禅观自己五蕴的和合。禅观它们,直至你看到你自己存有的“一”的实相,看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为一体。如果五蕴归还至它们的源头,自我不复存在。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滋养五蕴。自我就是五蕴的和合。在宇宙万物的形成、创造与灭亡中,五蕴的和合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我见”
人们通常将实相切割成块,因而看不到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突破了一个大障碍。这个限制人们感知实相的障碍,佛教称之为“我见”。
“我见”是指相信恒常不变、独立的实体我存在。突破这个妄见就能从各种害怕、痛苦与焦虑中解脱出來。
我们必须摒除所有障碍,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活着。
我们的生命中万象纷呈,恰如我们自己也显现在各种不同现象中。我们是生命,而生命是无止境的。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过着世间生活,经历别人的悲苦喜乐时,我们才算活着。
如果生命无限,那么组成我们的五蕴也是无限的。宇宙的无常、生命的成败,都无法再摆布我们。
我们应当学会将眼前的人看成自己,自己就是那个人。我们必须洞察所有事情的缘起与相互依存过程,包括那些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
骑在生死的浪头上
生与死不过是同一实相的两面。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死,就不知道怎么活,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直面死亡,辨识它,接受它,就像我们正视与接受生命一样。
在降服厌恶与害怕的过程中,你会把生命看作无比的珍贵,每一秒都该珍惜。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每一个存在,每一个实相,都应该受到珍视。
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
佛经说,菩萨洞彻了相互依存的实相,突破了一切狭隘的见解,能够自由地出入生死,就像一个人驾着小舟乘风破浪,却没有被生死的浪头淹没或溺亡一样。
第六章你庭前的杏树
圆成实性
实相的圆成实性,也就是解脱了遍计所执性造成的邪见后显现的实相。实相就是真实,超越任何概念。没有任何概念能够恰当地描述它,甚至缘起的概念也是如此。
当了知实相的圆成实性,修行者已达致无分别智。这是一种奇妙的圆融境界: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不复存在。这并非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只要稍微坚持精进修习,我们至少能尝到它的滋味。
当你体会实相的圆成实性,你庭前的杏树就有可能完全地显露它的本性。杏树本身就是真理,就是实相,就是你自己。所有经过你庭前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好好地看过这棵杏树?艺术家的心可能敏感些,他或她会比其他人更深入地看这棵树。因为拥有一颗更开放的心,艺术家和树之间必定存在某种交流。
“慈心观”的禅修法
练习以慈悲之眼观众生,这是被称为“慈心观”的禅修法。
以静物为主体禅修
我推荐初学者修习直观法:辨识但不加以评论。不论怎样的感受,慈悲或苦恼,都应该受到欢迎,辨识并毫无差别地对待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都是我们自己。我正在吃的橘子是我。我正在种的芥菜是我。我全心全意地种着。我以浴佛或浴耶稣的那种全心全意来洗茶壶。在正念中,慈悲、苦恼、芥菜、浴茶壶,都是神圣的。
以心境为主题禅修
如果被悲伤、不安、愤怒、激情或任何其他感受占据时,似乎很难修习直观法。这时不妨转而禅观一个静物,以自己的心境作为禅修的主题。这样的禅修法能揭示实相,并且能够疗伤。
我们应该温柔而充满敬意地对待自己的不安、痛苦、愤怒与激情,不抵制它,和它共处、与它和解,借由禅观缘起契入它的本性。禅修的对象,必须是真正深植于你内心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主题。
每个主题,都像是必须长时间烹煮的食物,我们把它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然后点火。锅子就是我们自己,用来烹煮食物的热能就是我们的定力。燃料来自持续不断地修习正念。没有足够的热能,食物就无法煮熟。可一旦煮熟,食物就会显露它的本性,帮助与引导我们迈向解脱。
做好自己
如果身边的人没有尽力,不要烦恼。只想着如何让自己做得出色就好。自己尽全力,就是提醒身边的人尽最大的努力。
第七章三个绝妙的答案
三个问题
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答案
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五,读后感
《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迹?不是能够腾云驾雾、踩风火轮,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专注于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状态。《正念经》说:“行走时,修行者应该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该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读这本书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故事:三个绝妙的答案,具体是这样的:
一天,有个皇帝想到,只要他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行事就不会再有差错了。
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皇帝下令全国上下遍贴告示:如果有人能回答以上问题,将获重赏。不少人看到告示便赶往皇宫。每个人的答案都各不相同。
有人对第一个问题的建议是,皇帝制定一个详尽的时间表,将每年、每月、每天、每个小时该做的事情都规划好,然后依表行事。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另有人认为,不能事先计划好所有的事,皇帝应该把无谓的玩乐放在一边,保持对每一件事的
众人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共识。有人说皇帝应该完全信任臣子,有人认为应该信赖神父和法,还有人向皇帝推荐医生,也有人对武士充满信心。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有些人说科学是最重要的事业,其他人则坚持说是宗教,还有人主张最重要的是军事技术。皇帝对所有答案都不满意,一分赏赐都没有给。
沉思好几个晚上后,皇帝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山上的隐士,据说他是一名智者。皇帝希望能找到隐士,问他那三个问题,虽然他知道隐士从不下山,而且出了名的只见穷人,不与权贵有任何来往。于是,皇帝装扮成普通农夫,命令他的随从在山下等候,他独自上山寻找隐士。
到达圣人的住所后,皇帝发现他正在小屋前的菜园翻土。隐士看到陌生人,点头致意,然后继续翻土。体力劳动对他来说显然很吃力。他年岁很大了,每次把铲子戳进地里翻起土来,都很不容易。皇帝走近他,说道:“我来这儿是想请教您三个问题:做每件事情的最佳时机为何时?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不论何时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隐士仔细地听着,但只是拍拍他的肩膀便接着翻土。皇帝说:“您一定是累了。来吧,让我帮帮您。”隐士谢过他,把铲子递给皇帝,然后坐在地上休息。翻过两行土之后,皇帝停下来向隐士重复他的三个问题。隐士仍然没有回答,但是这次站起来指着铲子说;“你休息一下吧?我可以接着翻。”可是皇帝没有停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太阳开始下山了。皇帝终于放下铲子,对隐士说:“我来这是要问您,看看能不能回答我的三个问题,如果您不能做任何回答,请明白告诉我,我也好踏上回家的路。”隐士抬起头,问皇帝:“你有没有听到那边有人在跑?”皇帝转过头。他们看到一个留着白色长胡须的男人从树林里出来,手按着肚子上流血的伤口狂奔。那个男人还没有跑到皇帝面前便神志不清地跌倒了,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皇帝和隐士掀开男人的衣服,看到一个被砍得很深的伤口。皇帝很仔细地清洗男子的伤口,然后用自己的衣服包扎。可是不到几分钟,血就浸透了衣服。皇帝把衣服洗干净,再次包扎伤口,而且这样反复了好几次,直到血不再往外冒。这名受伤的男子终于恢复了意识,向他们要水喝。皇帝跑到下面的河边,带回一壶干净的水。那时,太阳已经完全下山,夜晚的空气开始变冷。隐士帮皇帝把人抬进小屋,放到他的床上。那个男人闭上眼睛,安静地躺着。经过爬山、翻土,漫长的一天后,皇帝累坏了,倚着门就睡着了。
当他醒来,太阳已经爬上山头。他往床那边看去,看到那个受伤的男子也正慌乱地看着他。当那个人与皇帝四目交接,他定下神来看着皇帝,轻声低语速地说道:“请原谅我。”“你做了什么,要我原谅你?”皇帝问。“您不认识我,陛下!但是我认识你。我是你的死敌,我立誓要复仇,因为在上次那场战役中,你杀了我的兄弟,抢走我的财产。当我知道你独自上山找隐士,我决定在你回程的路上突袭你,把你杀死。但我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你出现,于是离开埋伏的地方想找到你。可是我没找到你,反而先撞见你的侍从,他们认出了我,砍了我一刀。幸运的是我逃脱了,一路跑到这儿来。如果没有遇见你,我现在必死无疑。我本想杀你,你却反过来救了我一命!我真是说不出的羞愧和感激。如果我活下来,我余生都做你的仆人,我也会嘱咐子子孙孙同样侍奉您。请宽恕我吧!”看到自己与夙敌这么轻易就和解了,皇帝欣喜若狂。他不但原谅这名男子,还许诺归还他所有财产,派御医和仆人服侍他,直到完全康复。命令侍从护送男子回家后,皇帝回去见隐士。他想在回宫前,最后一次问隐士那三个问题。他发现隐士正在昨天翻过的土地上撒种子。隐士站起来看着皇帝;“你的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么?”“怎么说?”皇帝困惑地问。“昨天,如果你没有同情我年老,帮我翻土的话,你会在回去的路上被那个人攻击,然后你会深深懊悔怎么没有留下来和我在一起。”所以,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翻土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帮我翻土。后来,当那个受伤的男人跑来这里时,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照料他伤口的时候,因为要是你不照料他,他就会死去,你也会失去与他和解的机会。同样地,他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照料他的伤口。“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对生活中一些事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现在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我时常会不专心,让孩子自己写,然后自己刷刷手机新闻,看看电视之类的,觉得陪孩子写作业占用了自己很多时间,但是这样下来,孩子写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体验,常常跟孩子生气。最近我把陪孩子写作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认真对待,孩子写作业也比以前认真了,而且我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因为要教孩子学拼音,所以每个字的发音都会查一遍字典,这样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提升。
正念的奇迹是一本入世修行的禅学著作,其所述的“正念”是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只是自己看完这本书,好多地方其实也还是没有悟到,有些是比较深奥的。生活即是修行,行禅坐卧立、亦是如此。工作亦是修行正念:时时刻刻都专注于工作,分分秒秒保持警惕且一切就绪,掌握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
本篇取经分享以上,看到这里说明您收获到了爱书的朋友,愿收获到书中的精髓,做善事结善缘,助人为乐即是成人达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