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个老兵的十六年
TUhjnbcbe - 2025/3/21 15:56:00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天冷了,南疆的天儿里也会飘落雪花,一些南方的兵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而眼前的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在他的眼里像极了当兵前河南老家的雪景。

这是武警兵团总队某部一级上士高延寿在戈壁大漠里度过的第十六个年头。他的家乡河南栾川被誉为洛阳的后花园,这里每年都有一批批的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参军报国。在他所读中学附近,还有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红色教育基地,当时学校的校长老师常给他们讲起这里面发生的故事,这深深的影响着他,也萌发了他参军入伍的念头。那年,同样也是个严寒的冬日,他身上佩戴着大红花,在亲人的目送中,便坐上了去新疆的绿皮火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白云、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是他以往脑海中新疆的画面,可一路经陕西、甘肃,再抵达新疆,看着窗外越来越荒芜的景象,这个18岁少年心中,除了些许好奇,还有些感伤。

十六年前的那天,高延寿来到了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个名叫图木舒克的边疆小城。从森林草甸到大漠戈壁,从八百里伏牛山到连绵的昆仑山脚下,多公里的地理跨度,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一个金冠超市,加之几条路两边低矮的平房就构成一座城。第一次来到荒芜的远方,内心多少会有一种落差,那晚,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未眠。

从“河南洛阳”到“新疆图木舒克”,地图上仅几十厘米,实地却有几千公里。远在边疆的游子何尝不想家,熄灯后,靠窗睡的他会时不时地看看窗外的明月,每逢月圆之时,他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家人团圆的场景,想着想着,也不禁漱漱流下几滴泪眼。

比起环境的艰苦,是天气严寒。深冬的南疆零下二十几度,出去关门时手套都会粘在门把手上,倒一盆热水,不一会工夫就会结冰。打小怕冷的他,哪怕衣服穿得再厚,也难抵御着严寒,每次出早操,他顶着刺骨的寒风,不断地调整呼吸,费力地向前向终点跑去……他脑海里就只有一股意念:别人能行的我也能行!

一次次在天寒中站军姿,逆风中奔跑,泥土中爬战术……有时尽管呼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但他喜欢这种感觉,喜欢和所有战友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起奋斗的感觉。

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时隔16年,他仍记得在整个新兵营战术会操时,他们班取得第一的场景。大队长在讲评他们班时,用了一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让队列里手有些鲜红,一身泥土的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光荣。“不能给班里拖后腿!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这是当时这个少年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好好干!不要想家……”来到部队后,高延寿时常想起临别时父亲的嘱托,高延寿的父亲高永禄曾是在福建某处服役二十多年的炮兵,作为曾是军人的父亲,送子当兵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也是情怀的延续。江山代有才人出,一辈要比一辈强,还在中学时的他,高考填志愿时就报了军校,可惜因几分之差,错失了这个机会。参军报国在他看来是一名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考军校当上生长干部更是他的梦想,为此他也付出了不少努力。白天训练,晚上加班学习,临考阶段,他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结果,最终他还是以三分的差距与军校失之交臂。那段时间,他痛苦过、失意过,可生活还得继续,带着遗憾的他又抬起头、迎着光,攀登着下一座高峰。

义务兵两年即将结束,面对走与留,他还是很坚决。当兵前他一心向往考军校;当兵后,他开始仰慕班长,从第一天刚到新兵营,他就被新训班长们一个个笔挺的身躯,精神振作的模样震撼了。士官班长,这个兵头将尾,军中之母教会了他太多太多,以致于他也不曾一次想过想转士官当班长。那时竞争很激烈,转士官的名额很有限。谁军事硬,谁上!谁群众支持率高,谁上!谁能力强,谁上!综合各种因素,高延寿在近二十名同年兵中脱颖而出,成功转上了士官,留在了部队。

转上士官后的某一天,中队长李永强将高延寿叫去了办公室对他说道:“让你当班长干不干?他回答到:“干!”“那你能不能干?”中队长说道。“能!”高班长一声响亮干脆的回答。就是这简单的两句对话,他便从此走上了带兵的道路,没想到这一带就是十几年。

刚开始当班长,对于训练方面,自身素质过硬的他倒不是难题。但在管兵带兵方面,他还感觉明显不足。一天,指导员尹本峰把高延寿叫到了办公室,并对他说:延寿啊!带兵不是让他五公里跑多快!地扫得有多干净,被子叠的有多好,这些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必修课,你还要引导战士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教会战士做人、做事!那时指导员的话深深影响着高延寿,以致于十多年后的今天他都清晰的记得。从此,二十出头的高延寿开始看书学习,在一次次学习实践中总结,从此,“教会战士说话办事,走正道!做好人!分清美丑!知道什么是对错!”成为了他的带兵理念。

人都是相互的,当真心为手底下的战士们着想,他们也会服从你的管理,真心的拥护你,他们以后也能去教育和影响身边的人。靠着这种带兵理念,那些年他带的兵中有好几名战士考学提干,十几名转上士官成为骨干,他所带的班在支队举行的建制班比武中还获得过集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先进科学的带兵方法,让他在官兵中也树立起了威望,并在年,被委命为代理排长。

育人先育魂,教人先交心。在高班长看来,要把兵带好,还得以心换心,以情带兵。有一次新兵下连,高班长班里面来了一个“问题”兵小陈,小陈性格内向,平时话极少,不愿与他人沟通,在训练场上也常常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面对小陈,高班长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多去了解他,用真心去打动他。于是便让小陈把床铺挨着他睡。那时,高班长打着每天训练累的幌子,在睡前便故意安排班里战士互相放松。看着身边睡得小陈没有主动的意识,高班长便和他搭讪说话,并为他放松身体。一次次的肢体接触,也渐渐的打消了小陈的心理戒备,直到有一次,小陈对他说:“班长,我也为您放松下吧。”在那一刻,高班长心理乐滋滋的,他感觉改变小陈开始变得有了希望。接下来的那些天里,每次跑步,练体能,高班长都会在小陈身边为他加油鼓劲,而晚上,他们依旧一如既往的互相放松身体。渐渐的,小陈开始向他敞开心扉,原来小陈自幼生长在家暴的环境里,从小便养成了孤僻自卑内向的性格。对于从小缺爱的孩子,就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训练场上高班长对小王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包容,更多的是鼓励。但凡中队搞什么活动,高班长也让小陈大胆的去尝试。一次次公开露相的小陈,也在渐渐的发生着转变,开始同战友聊天,开始主动去接受训练,开始知道为班里分担。那天,当高班长推开门看到刚来时只会躲在一个角落里发呆的小陈,正在和班里战友有说有笑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在那一刻,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似乎也懂得了带兵的意义。

很多人都曾问过他左手无名指是怎么回事?而他只是云淡风轻的说:以前小时候摔的。战友们只要稍注意他的手,立即可以发现他左手无名指关节处严重弯曲,实际上他这根手指头已经不能动弹。那些年,在机动中队的他出任务很多,手受伤,也是在与凶徒面对面的搏斗中,不小心被木棍打中,从此失去了知觉。像这样的经历,高延寿经历了不止一次两次,在年的一次任务中,他也因表现出色,荣立了三等功。有人曾问他:你执行任务时害怕吗?“有时能第一现场直面生与死的考验当然害怕,可是我不能后退,因为我是班长、代理排长,就应该冲在前,做好表率,更何况这里脚下是我们守卫的驻地、是我们共同守卫的家。”高班长每次的回答都让人对他十分崇敬。困难面前,淡定从容,艰难时刻,迎刃而上。在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后,高班长的内心中注入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还没来得及欣赏爬坡过坎后的风景,一纸命令,又瞄向另一座高峰。年高延寿来到了大漠戈壁的另一座沙漠小城--和田昆玉。“和田苦不苦,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是当地人民所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除环境恶劣外,驻地附近47团有个红色教育革命地----“老兵纪念馆”,刚来的高班长在听别人讲述时,就被七十余年前,近两千名老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地转业,屯垦戍边的故事深深的感动。历史仿佛会穿越,站在这片沙海里,他感受到了一名军人的坚贞与奉献。也仿佛在告诉着他,来到这片土地将有着更多的牺牲和奉献。

尽管比中队主官兵龄还长,尽管他的名字早已被许多领导和战友们熟知,但已是而立之年的高延寿却始终保持着低调与谦卑的姿态,受到了战友们的青睐。从机动到执勤,是职责任务的转化,而做为曾经机动中队的班长,训练似乎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不到一年,高延寿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训练场,来到了距离这不到五公里的机动三中队。

机动大队的院子里,让他再次感受到了火热的练兵气息。面对大多在20来岁的小伙子,这个30出头的老兵,骨子里似乎有股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那是在年,中队长王刘宜刚调来时就提出了“今年必须争创四铁先进单位的目标”,中队所有人一时都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行。

“不能拖中队后腿”,这是高班长心中的底线,那些日子,每天早晨一个五公里,隔两天一个武装五公里测试已经成为了常态。而作为中队年龄最大,兵龄最老的高班长一直在奔跑着,从未缺过一次席,说过一句牢骚话。不仅如此,他在每次的武装五公里测试中,都保持在22分钟内,还超越了中队不少的年轻战友;军事体育考核中,还曾获得过大队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战友们看来,高班长不仅是一名班长,更像是一面旗帜,时刻在引导着他们不断前行。正因为一个个像高班长这样有着强烈集体荣誉感的人,那年的考核中,中队武装五公里跑出了21分30秒的集体成绩,各项考评优异,最终年底拿到了“四铁先进单位”。

创先进容易,保先进难。近三年来,作为中队党支部支委,一名士官班长,每一次值班、每一次对待上级安排的任务、每一次中队面对困难瓶颈,高班长都像对待自己家事那样认真负责,决不有一点含糊。因此,中队两名主官在大小会上经常表扬高班长,也为年轻一代的带兵人立好了标杆,树好了榜样,中队也在稳步前行中,继续向好向上发展,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

而“家”之外,还有一个家,那是他一家三口的“小家”,这些年,高班长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常常忽略了那个远在四千多公里外的“小家”。如果说军人是山,那么军嫂则是支撑这座山的脊梁。高延寿和他妻子王婉婉是高中同学,读书时的他们只是普通同学,并没有多少交际。而缘分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在一次休假的同学聚会中,他看上了成熟稳重的她,她欣赏充满阳光正气的他,而后两人互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老兵的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