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保温箱数量严重匮乏,儿科医生EdgarRey博士为了降低早产儿死亡率,首次开创了袋鼠护理法。
执笔:邵菲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心理学上将脐带剪断称为“母婴首次分离”,但是在实际中,宝宝出生后,称完体重、做完检查、做好相关记录后,需要第一时间放到妈妈身边,但此时宝妈既没力气抱娃,又没奶喂娃,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这一做法在医学上称为“护理”,也就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袋鼠护理法”,其存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袋鼠护理法”究竟是何方神圣?
1、起源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保温箱数量严重匮乏,儿科医生EdgarRey博士为了降低早产儿死亡率,首次开创了袋鼠护理法。
所以,它最初是针对早产儿和低重儿应运而生的,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成为一种“全民式”新生儿护理方法。
2、是什么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袋鼠护理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袋鼠式体位:也被称作皮肤接触护理,即宝宝出生早期由宝妈拥抱,并持续进行肌肤接触,这样就是为什么,宝宝出生后会第一时间内被送到妈妈身边(怀里)。
袋鼠式营养:也就是母乳喂养,不少宝妈在生产后因各种原因开奶慢,婴儿在初期辅以其它营养补充,但最终目的需实现纯母乳喂养。
袋鼠式出院:即要求新生儿尽早出院,以减少病房不良环境对宝宝的刺激,通常,顺产最好3天出院,剖腹产则为5-7天。
科学解释:为什么新生儿第一时间要放到妈妈身边
其实,这一做法之所以广受推崇,主要是不仅对宝宝有利,同样对妈妈也大有裨益,母子各能享受三重福利。
1、对妈妈的好处
①缓解焦虑情绪
女性产后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身体会产生不适感,加之角色的转变,照顾新生儿手忙脚乱,易导致产后抑郁。
数据显示,我国女性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13%。
有研究团队对产妇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如果宝宝第一时间被送到产妇身边,这种亲密接触会激发其“母性的爱”,从而舒缓焦虑,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②促进母乳分泌
当产妇与宝宝亲密接触,甚至是被吮吸母乳时,其大脑会受到宝宝要吃奶的信号,从而分泌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使得尽早开奶,促进母乳分泌,增加母乳量。
③促进子宫复原
医生表示,愉快轻松的心情、催产素的有序分泌,都对子宫的复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做过袋鼠护理的产妇,较没做好的相比,产后第一天,子宫下降高度平均多1.21cm。
2、对宝宝的好处
①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研究表明,做过袋鼠护理的新生儿,大概有88%能在20分钟内成功找到乳头吸吮,而没有做过袋鼠护理的宝宝,则是有20%能精准吸吮,且后续多存在吸吮困难等现象。
②改善睡眠质量
宫内温度约为40度左右,加之环境湿润,所以宝宝出生进入20多度且干燥的环境中,易产生应激反应,刺激茶酚胺和皮肤激素分泌,从而让其产生不安感,无法正常睡觉。
而让其第一时间与妈妈接触,能“唤起”子宫内熟悉的环境,生成安全感。
研究发现,袋鼠护理的早产儿在6小时后,心血管能达到最佳稳定状态,是促进睡眠的有利指标,而足月儿所需时间更短。
③减轻痛感
实施袋鼠护理的宝宝,趴在妈妈胸前时能感知到有节律的心跳,能刺激体感受器、听觉、前庭等触觉器官,从而从途径上改变痛觉传导,降低疼痛敏感性。
研究表明,袋鼠护理的宝宝,其在采足底血、打疫苗时情绪更稳定,成功率更高。
“袋鼠护理”如何操作
首先,妈妈或爸爸(妈妈不方便时爸爸可以代替)需要找一个舒适的方法,呈30-45度半躺,并穿好护理袋,露出上身(妈妈不穿内衣)。
其次,将宝宝放置在妈妈或爸爸身上,将其双手放在妈妈胸部之间,其头部转向另一侧轻微上扬(妈妈也可尝试哺乳),家长需一手护住宝宝头肩颈,另一只手托住其屁股,直立式放在胸前。
最后,需缓慢调整护理袋,使其上端在宝宝耳朵下方,下端能兜住宝宝脚部。
通常,单次袋鼠护理时间不少于1小时,白天和晚上都可各做一次,并持续到宝宝矫正胎龄40周,当宝宝能扭动身体、伸展四肢、哭闹烦躁的时候,就不再适合进行袋鼠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