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杨鹏飞医疗科普第18期颈椎病
TUhjnbcbe - 2020/11/15 17:19:00

人的脖颈可谓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但也是经常被病邪侵袭的部位。比如颈椎病就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对于颈椎病,西医认为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腠理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气滞血瘀所致。通常,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但现在颈椎病正在朝年轻化转移。今天,杨鹏飞教授从中医的角度谈关于“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颈椎病的定义和中西医分型

 定义特点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或外伤等,刺激或压迫颈部脊髓、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头晕头痛,上肢麻木,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瘫痪,大小便困难等。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显著增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颈椎是头部连接躯体(胸椎)的重要解剖结构,它既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来支撑起头部的重量,又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头部各种器官的功能需求。

人体颈椎由7个椎体和5个椎间盘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结构提供机械稳定性,同时颈部的大小、长短不一的众多肌肉为颈椎提供动态稳定性。

西医分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2.脊髓型颈椎病

3.椎动脉型颈椎病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6.颈型颈椎病

西医治疗思路

药物治疗

可选择性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

手术治疗

严重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中医定义:本病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其部分症状与“项强”“头痛”“眩晕”“颈筋急”等病症相应。本病的发生与长期低头、姿势不正,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或年老肝肾不足,气血两亏,筋骨、筋脉失养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应从痹病论治,以益气活血补肾为大法,根据不同的病因,辅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或温经理气、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或强筋壮骨、补肾壮阳等法。

中医分型

1.颈型

颈型颈椎病多由中年以后体质渐衰,肝肾气虚引起,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劳损、外伤等因素的,就会导致经筋松弛,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从而出现颈背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头痛等间断发作等临床表现。

治疗上应该采用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的原则,可选用舒筋汤(羌活,当归,片姜*,炙草,白术,海风藤,赤芍,生姜)加减。

2.痹痛型

痹痛型是十分常见的颈椎病证型之一,大多是由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致椎间孔变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再加上外感风寒及劳累引起的,临床上常常会有一侧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表现。

治疗上应该采取宜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方法,选方用药时,可采用桂枝葛根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葛根)或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加减。

3.眩晕型

在颈椎病中,尤其是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通常是由肾水亏损,肝阳上亢引起的,在临床上会导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性眩晕为特征,同时会伴发头痛、头重脚轻、恶心呕吐、急躁易怒等症状,偶尔会有气血俱弱、气陷而突然晕厥跌倒的。在眩晕型的颈椎病患者中,又有几个细分证型。

在治疗上应该区别对待,如偏气虚下陷的,应该采用补中益气的疗法,可以选用补中益气汤(*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加减。如偏痰瘀交阻的,治疗上应当采用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的方法,可以选用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加减。如属于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的,应该采用滋水涵木,调和气血的治疗原则,可选用六味地*汤(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或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减。

4.瘫痪型

在颈椎病中,发展至瘫痪的,基本上是重症了。一般而言,发展到这一步,大多是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所致,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萎缩。如果再加上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的话,那么症状将会加重,甚至出现肢体萎废,二便失控的现象。

在治疗上应该采用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法则,至于用什么方子,还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生*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加减较为合适。

中医治疗思路中医认为颈椎病属“痹证”的范畴,多是由于颈部活动频繁、年龄增长、肝肾亏虚、反复劳损、风寒湿邪入侵等原因导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通俗地讲,颈椎病虽然表现症状主要在颈部,但在治疗上不能仅仅着眼于颈部疼痛的部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整体观念,除了治疗颈肩部疼痛部位外,更应当把经络、脏腑、气血作为一个整体来调理。

二、什么时候去看医生?

有下列典型表现的亲们需要及时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

疼痛由颈部放射至一侧上肢、前臂或手部的特定部位。在多数情况下,伴有手指的麻木和上肢、前臂或手部对应特定肌肉的无力症状。假如上述症状能够在肩上举时减轻的话,诊断就更加明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单侧症状为主,神经根性颈椎病很少表现为对称性的双侧症状。

2、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

手变得笨拙,持物不稳,不能系衬衣扣子,或者出现写字困难。下肢行走不稳,需要扶拐行走、严重的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种症状一般都是双侧受累,可以轻重不同,往往伴随上肢不同程度的麻木或疼痛而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出现上述情况时您需要及时咨询脊柱外科医生,尤其是考虑脊髓型颈椎病时。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明确诊断前,慎重选择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为这种物理治疗有时会使病情急剧恶化,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颈椎病的中医特色治疗

颈椎病初起阶段,症状轻微,可以加强颈椎锻炼与保养,如果效果不明显,需要马上就医。医生会结合您的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我院针灸推拿科,采取以下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病情。

我院采取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推拿、针灸、火罐、中医理疗等

我院针灸推拿科专家介绍:范海涛,康复治疗师、高级推拿师,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曾担任解放*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长5年余,多次为部队领导及国际友人进行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从事筋骨伤痛及软组织损伤、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工作1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对颈椎病(颈性眩晕、落枕)、肩周炎、网球肘、急慢性腱鞘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脑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及关节粘连松解术、脊柱小关节错缝的手法复位疗效颇佳,深受患者的好评。坐诊时间:周一至周六全天

联系电话(同
  

范大夫正在为社区老人推拿治疗

推拿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用,能有效地解除小关节紊乱对颈部神经及血管的压迫。

针灸在推拿治疗后进行,可以缓解肌肉筋膜的痉挛,起到镇痛的效果。

范大夫在我院科室为患者火罐治疗

火罐可以去除颈部受到的风寒湿气,促进周围气血运行,辅助推拿和针灸治疗。

中医理疗可以起到多种作用。我院自制中药封包缓解急性期疼痛,以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颈椎病三分治疗七分锻炼,日常生活中,应自我注意,时刻预防。当自己颈部发生疼痛难以好转时,应立即就医。

中医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经验丰富,但提医院就诊,在医生参与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治疗,以免发生危险。

四、颈椎病的康复保健操

1双掌擦颈

用左手掌来回摩擦颈部,口中默念8下后,开始捏后颈。然后换右手。有助于颈部放松。

2左顾右盼

头向左转90度,停留3秒,再向右转,停留3秒。做两个8拍。

3前后点头

把颈尽量向前伸,停留3秒,再向后仰,停留3秒。做两个8拍。

4旋肩舒颈

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5颈项争力

左手放在背后,右手手臂放在胸前,手掌立起向左平行推出。同时头部向右看。保持几秒钟。再换左右手。

6摇头晃脑

左右,前后,度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7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颈后,用力顶头颈,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8仰头望掌

双手上举过头,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将头仰起看向手背。保持5秒。

09放眼观景

眼球顺时针,逆时针转动。闭上眼睛,手掌搓热,附在眼皮上片刻。睁开眼睛看向远方,远方最好是有绿色的树木。

10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处,把拇指和食指分开,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经常按摩该处。可以治疗牙疼、眼睛疲劳、头痛、咽喉肿痛、腹痛等等病症,对身体有好处。

专家点评:

杨鹏飞教授指出,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其部分症状与“项强”“头痛”“眩晕”“颈筋急”等病症相应。发生与长期低头、姿势不正,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或年老肝肾不足,气血两亏,筋骨、筋脉失养密切相关,以益气活血补肾为主,辅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或温经理气、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或强筋壮骨、补肾壮阳等法。另外,建议经常伏案工作的朋友,每隔一小时,就要起来活动一下,同时活动一下脖子,作90度向左右旋转,同时注意颈部保暖。

·完·

 

招聘公告医院医院,现招内科医师2名(中西医均可)、妇科医师1名、药剂师1名,有意者电话同、。

审稿人:杨鹏飞、马寅伍、范海涛、赵增武、宋冬霞、何坤子

编辑:何坤子

第1次校稿日:年11月15日

联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鹏飞医疗科普第18期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