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第五章董氏奇穴针灸之五五部位脚底部位
TUhjnbcbe - 2020/11/22 11:58:00

第五章◎五五部位(脚底部位)

部位:在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

解剖:(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血管)足躇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内躇神经之趾枝。(心之神经)

主治:肝病、难产、胎衣不下、真心痛。

取穴:平卧,当足次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是穴。

手术:用三棱针扎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三至五分。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包穴与一般奇穴之“独阴”穴相符,独阴穴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肠疝气,女子干哕,经血不调等症,因此应用火包穴时,可合入独阴穴之主治考虑。

※本穴治真心痛,痛如绞,甚效。

※本穴治前述各病,点刺出血更效。

部位:在足底后前缘正中央。

解剖:(肌肉)足蹠跟膜、足四方肌、长蹠韧带。(血管)外侧蹠动脉。(神经)外侧蹠神经。(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以内。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说明及发挥:

※上瘤治疗脑部肿瘤及疼痛确有卓效,另外治鼻塞、鼻衄亦有显效。

※本穴配针正筋及然谷点刺出血,治疗脑震荡急症颇有效验。

部位:在大趾之内侧,本节正中央。

解剖:(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血管)足蹠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肉。(神经)内蹠神经之趾支。(浅腓骨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眼角痛(角膜炎)、疝气、大指及食指痛、妇科阴道炎。

取穴:当大趾之内侧(即右足之左侧;左足之右侧),大趾本节正中央部(脚指甲后)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右手痛取左足穴;左手痛取右足穴。

说明:海豹穴之位置在隐白之后,大都之前,大指本节中央之黑白肉际。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

解剖:(略,下同)(心之副神经)

主治:妇科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输卵管不通。

取穴:当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央向外开三分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四分,贴趾骨下针。(用细毫针,粗针痛苦)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妇科病赤白带极有效验。

第六章◎六六部位(肢掌部位)

部位: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心脏支神经)

主治:心悸、头晕、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颏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孕妇禁针、禁灸。

说明:※火硬穴位置在肝经之行间穴后五分。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心脏支神经)

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主穴位置在肝经之太冲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经穴学将太冲定在紧贴骨陷前,则本穴与太冲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页之取穴。

※火硬、水主两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脏有关病变。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胜一筹。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经环绕阴部,火硬、火主两穴夹太冲,(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阴部淋痛及妇科之病有显效。

※本穴治手脚痛,配灵骨穴,作用较开四关(合谷、太冲)效果更好。

部位:在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注意:禁双脚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门金穴位置在胃经之陷谷穴后骨前陷中。(据《针灸大成》指出陷谷在内庭后二寸,并且有些书指陷谷在第二、三蹠骨结合处,则本穴与陷谷相符,参看拙著《针灸穴学》页之取穴)

※本穴为治肠胃炎之特效要穴。不论何种腹泻,针之皆有特效。

※本穴治太阳穴之偏头痛及鼻塞、经痛,亦极特效。

※本穴治腹胀效果亦极好(配灵骨尚可治腹痛)。

※本穴治上述各病,若与内庭穴倒马并用疗效更佳,与内庭倒马尚可治脱肛。

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脾神经,肝神经)(阙P68,木留穴从《董氏奇穴针灸发挥》补入)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穴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蹠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

解剖:(肝神经、脾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木斗与内庭平行,木留与陷谷平行,均位于足部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两穴常以倒马针并用,除治上述各症外,尚可治疗全身麻木,木留穴单独也可治疗中指、无名指疼痛及伸屈不灵。

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是打针血流不止)、偏头痛。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

注意:哮喘、肺病、痰多、体弱均禁用此穴。

说明及发挥:

※六完穴位置在胆经之侠溪穴后五分,一说与侠溪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页体表定位)

※本穴治眩晕,偏头痛,(少阳经走向)耳鸣亦有卓效。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疾病。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水曲穴位置与胆经之临泣穴相符。水曲穴在第四、五趾骨间陷中,应是临泣穴。(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页取穴,根据《针灸大成》言临泣去侠溪寸半,则六完穴应在侠溪后五分。从个人随董师学习经验,董师取穴均先以近掌或足之骨缝为标准,则六六部位几个穴位定位,应以火主、门金、木留、水曲为主。

※本穴治耳鸣眼痒疗效甚好。

※本穴治手腕疼痛或无力亦颇有效。

※本穴亦能治全身骨痛、神经痛、手骨痛。

※本穴尚能治肩痛、腿筋紧及肌肉萎缩,肌肉麻木。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尤有特效。

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关节后一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而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脏衰弱。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关节一寸五分。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连穴位置与脾经之太白穴位置相符。

※本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疗效甚佳。

部位:在火连穴后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脑胀、眼晕、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在火连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针治头部病可针更深,效果尤佳。)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菊穴位置与脾经之公孙穴位置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为董师临床常用要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常用。)

部位:在火菊穴后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六腑副神经)

主治:头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距火菊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运用:火连、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时下针,主治以上各症及脑瘤、脑膜炎。但注意单脚取穴,双脚不可同时下针。(按:此为董师原著,仅作参考)

说明及发挥:

※火散穴位置与肾经之然谷穴位置相符。

※上述三穴双脚皆取并无不佳作用,但临床用针务必精简为宜。

部位:在内踝骨直后,跟筋前缘陷处。

解剖:(肾之支神经、脑神经)

主抬: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妇科产后风、白内障。

取穴:在跟筋前缘陷处,当内踝骨尖之直后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或针沿跟筋前缘扎透过去)。

说明及发挥:

※水相穴位置与肾经之太溪穴位置相符,治疗病症亦以肾经为主。若针刺时位置稍后,贴筋针刺,效果更佳。

部位:在内踝骨直后之下二寸,跟筋前缘陷处。

主治:同水相穴及肾亏之背痛。

取穴:在水相穴直下二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

说明及发挥:

※水仙穴位于水相穴下二寸处。常与水相倒马并用,治疗肾亏各病。

部位:在内踝尖之直下二寸。

解剖:(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胀、子宫瘤、小腹气肿胀闷。

取穴:当内踝尖之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贴骨针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在内踝尖直下二寸,贴骨针,治妇科子宫病及妇科小腹胀疗效甚好。

部位:在足底第一与第二蹠骨之间。

解剖:(脾、肺、肾神经)

主治:沙眼、眼角红、眼皮炎、眼迎风流泪、怕光、眉棱骨痛。

取穴:当足底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五分一穴,又五分一穴,再五分一穴,再八分一穴,共四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花骨一穴系一穴组由四个单穴组成,位于足底,第一穴适与行间穴相对,第三穴适与太冲穴相对,第二穴则适在此二穴之中间,第四穴在第三穴后八分处。

部位:在足底第二与第三蹠骨之间。

解剖:(脾之神经)

主治:手指无力、手臂痛。

取穴:当足底第二与第三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一寸一穴,又五分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花骨二穴由二穴组成,后穴与陷谷穴相对,前穴则在陷谷前五分(即陷谷穴与内庭穴之间)。

※花骨二穴尚能治手臂不举,甚效。

部位:在足底第三与第四蹠骨之间。

解剖:(脾之神经)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脊椎骨痛。

取穴:当足底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除治上述病症外,亦能治白眼发赤。

部位:在足底第四与第五蹠骨之间。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脊椎骨痛、坐骨神经痛,小腹痛、胃痛、止血。

取穴:在足底第四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一寸半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花骨四穴与胆经之地五会穴相对。

※本穴亦可治手发麻及脚发麻。

第七章◎七七部位(小腿部位)

概说

七七、八八部位为董氏奇穴之精华部位,“七七部位”即小腿部位,“八八部位”则指大腿而言。临床常用于全身机能之调整及脏腑证候群之整体治疗,效果迅速而显著,除解穴外,概为倒马并用,各组穴道除治疗脏腑病变外,对其有关外表病变亦有疗效,例如驷马穴为治疗肺经病变之要穴,透过肺主皮肤之关系,亦为治皮肤病之特效穴,其它各组有关穴道:如上三*之治肝病,下三皇、通肾、通胃、通背之治肾脏病,通关、通山、通天之治心脏病等,均依此类椎。

其间亦有穴位位置与十四经穴位相符,因用处不同而命名不同者,概于穴位后注明,其它说明要点已于本书绪论中说明,在此从略。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说明及发挥:

※正筋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之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经络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尝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头颈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间颇有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

※又闪腰岔气较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症经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它穴)加针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本穴组治疗脑震荡亦颇有效(余于年曾发表“急症针灸疗法,于《大同中医杂志》)。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常与搏球穴倒马并用治背痛极有效。也可与正宗及正筋并用成大倒马,加强治疗颈、腰脊痛有特效。

部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

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取穴:平卧,脚跟用软垫垫高,当下腿后侧在正士穴直上二寸五分,即腓肠肌之下缘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二寸。

运用:与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乱转筋及肾亏。

说明及发挥:

※搏球位置在膀胱经之承山穴下一寸半,与正士互相倒马治疗背痛(尤其是膏肓穴附近痛)或腰背痛效果极佳。若久病入络,在患侧搏球至正士一带寻青筋点刺出血,立可见效。

※本穴因邻近承山穴,治疗腿抽筋亦极有效。与承山倒马并用,疗效更佳。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一重穴位置在悬钟穴向前,即阳明经方向横开一寸处。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针(即所谓倒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说明及发挥:

※一重穴位于胆经之悬钟穴向前一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二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二寸,三针同下,除治上述各症特效外,尚可治脾发炎、脾肿大、脾硬化(脾家病用针以右边为主),乳发炎、乳痛、乳房小叶增生,甲状腺肿大等症极效。

※本穴有活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治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均有极大功效。

※本穴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与祛风化痰有关。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帘。

解剖:(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运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

说明及发挥:

※四花上穴与足三里平行,贴肱骨取穴进针。

※本穴有强心作用,深针治心脏病及哮喘效果极佳,点刺出血治疗上述病变效果更佳。点刺治疗久年胃病、胃溃疡等症亦极效,一般胃痛点刺后可立止疼痛,久年胃病更可加速治愈。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病、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说明及发挥:

※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效。

※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病亦有效验。

※用毫针则还能治肩胛痛,肘弯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它穴不同,以采患侧同侧之穴位为主。

部位: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心脏病、急性胃痛、肠胃炎。

运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应对正血管,以见黑血为准。

说明及发挥:

※四花副穴在下巨虚穴下一寸,临床上配合四花中应用,亦为应用广泛之点刺要穴。

※点刺不必拘泥穴位,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之青筋上点刺,出血即见效果。

部位: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

※四花下穴之位置在胃经上,所治之病多系胃肠病,腑肠穴亦在胃经上,主治亦同,但两针通常配合应用。

※两针并用,亦称削骨针(紧贴胫骨进针)能治骨骼胀大(骨刺)。

部位: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当胫骨之外缘。

解剖:(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

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

取穴: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至胫骨之外缘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

※四花里点刺出血治上述病变效果更佳。

※点刺出血尚能治变形性膝关节炎(膝关节骨刺)。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取穴:当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说明:

※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除上述各病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跗痛等均有特效。

※点刺时在四花外穴周围视青筋出血即见大效,不必拘穴位。

部位:在膝盖下缘。

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正中央下缘,膑骨韧上。

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使出黑血,立即见效。

部位,在膝盖下缘约一寸。

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下缘约一寸处。

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使出黑血,立即见效。

说明及发挥:

※两穴均以点刺为主,主治唇部病证,治口腔炎亦有效。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肾脏炎、糖尿病、蛋白尿。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过多。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说明:

※天皇穴即脾经之阴陵泉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董师还用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所引起之头晕头痛、臂痛、失眠等症。

※本穴还可治疗项部及胸膂强紧。

(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说明及发挥:

※天皇副穴又名肾关,为补肾要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余曾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一次而愈。

※配复溜治眼球外斜及飞蚊症极有效。

※本穴治多尿、夜尿极特效。

※本穴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斜刺治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人,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穴位即脾经之郄穴漏谷,本穴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本穴在三皇穴之位置居中,或应更名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则更改为地皇似较合理,在此仍从原说。

部位:当胫骨之内侧,在内踝上四寸。

解剖:(心之支神经、四肢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四肢痛、颈项痛、糖尿病。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四肢穴配肾关治肘痛、肩痛甚效。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穴位即脾经之三阴交穴,配合地皇、肾关同用,合称下三皇穴。

※三皇穴为补肾要穴,举凡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皆有疗效。

※三皇穴并用治疗泌尿系统病,消化系统病及妇科疾病疗效甚佳。

※三皇穴治疗神经衰弱效果亦佳。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当胫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当膝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说明及发挥:

※此二穴除治上述症状外;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尤为特效。治疗手腕扭伤疼痛,效果亦极佳。

※此二穴治疗脚跟痛不能着地,效果亦佳。

部位:在侧下三里穴外(后)开五分,再直下二寸。

解剖:(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喉侧(甲状腺)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下三里穴向后横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部位:在足千金穴直下二寸。

解剖:(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喉侧(甲状腺)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足千金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足千金与足五金穴通常同时取穴,除治甲状腺炎可双足取针下针外,其他各症均单足取穴下针。

说明及发挥:

※足千金与足五金合用,以治疗喉部病变为主,除外还可治急性肠炎,肩及背痛。

※此二穴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活动,尤其特效。配合肾关治五十肩极具特效。

部位:在外踝后一寸半之直线上。

解剖:(腓肠神经、胸肋神经)

主治:肩骨痛、锁骨炎、胸骨痛及肿胀、肋膜炎。

取穴:在外踝后一寸半之直线上取穴;当外踝尖直后一寸半之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说明及发挥:

※外三关对于外科病变之疗效显著,对于青春痘疗效亦佳;外三关之中关穴还常用于治疗肩臂左右转动不适。

※外三关另外尚能治手红肿、手臂肿胀发热,肘痛(中穴为主),三叉神经痛。

部位:在内踝尖直后一寸之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当内踝尖之直后一寸又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此穴即肾经之复溜,除治疗眼散光及内障外,治疗多种眼病如飞蚊症、青光眼等亦有特效,常配肾关、人皇等穴应用。

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专题技术培训,由邱雅昌教授(早年师从董景昌先生嫡传弟子,拜台湾针灸泰斗杨维杰为师,后再拜师中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学习内科疑难重症。)亲自授课,并且现场示范教学。保证每位学员都能掌握董氏奇穴疗法。

12月25日—12月30日(25日全天报到)广州举办,

16年1月14日—1月19日(14日全天报到)上海举办,

16年1月07日—1月12日(07日全天报到)北京举办,

报名刘老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五章董氏奇穴针灸之五五部位脚底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