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十回)(五输穴专集)一(总六十四)、五输穴为何阳经井穴从金穴起,阴经井穴从木起?答: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说阴经井木,依次为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依次为荥水、俞木、经火、合土。为甚么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有关的文章虽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据我个人研究认为:此乃是从五行之气与质而决定的。木火清扬上升属阳,金水沉重而降属阴,决定了经络的上下走向,也决定了阴经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配置。
首先从脏腑所在部位来理解,膈以上为阳,肺心两脏皆在膈上,其经络亦走上,循行于手,与其表里之大肠小肠亦随之走手;脾肝肾皆位于膈下,其经络亦走下,循行于足,与其表里之胃胆膀胱亦随之走足。其次从十二经脉的流注来看,根据脏腑经脉十二时辰流注的顺序。始于寅时,终于丑时,每时配合一经,即肺经为寅时,大肠经为卯时,胃为辰时,脾经为巳时,心经为午时,小肠经为未时,膀胱经为申时,肾经为酉时,心包经为戌时,三焦经为亥时,胆经为子时,肝经为丑时。各经当其时为气血盛,过其时为气血衰。各经当其时为气血盛,过其时为气血衰。
将十二经脉的流注时辰置于十二干支盘中,可以看到地支有着这样一种关系: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则肺(寅)、心(午)、心包(戌)手上三条阴经三合火;三焦(亥)、大肠(卯)、小肠(未)手上三条阳经三合木。由于木火清扬上升属阳,所以其经络走上部走手。脾(巳)、肾(酉)、肝(丑)足部三条阴经三合金;膀胱(申)、胆(子)、胃(辰)足部三条阳经三合水(见下图)。由于金水沉重而降属阴;所以其经络走下部走足。
手足三阴三阳在中医经络循环交济之基本体现即为阴升阳降,这是本于易理之坤卦为地属阴在下,乾卦为天属阳在上,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阴升阳降象征着地天交泰上下交济的天人合一观。试以双腿站立双手上举,则可见足三阴从足至胸,手三阴从胸走手,呈现上升之势;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呈现下降之势。这就充分体现了阴升阳降的精神。由于木火清扬上升,所以上升之阴经五输穴亦必从上升清扬的木火起;金水重浊沉降,所以下降之阳经五输穴亦必从沉重而降的金水起。
又,阴主血,阳主气,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肾)主气,阴经从木火起井荥,阳经从金水起井荥,亦与生理合。这样的配置,阴经阳经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克,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意义大致是: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阴井乙木,阳井庚金。乙庚相合,阴阳相济而不相犯,构成所谓「夫妻」关系。相克而又相合,其余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又系相合,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二(总六十五)、五输穴之循行方向全为向心性,是何原因?答:有人认为《灵枢》非一时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认为是另一层次运行及时代演进之烙印,个人参考诸多文献认为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五腧穴循行与《足臂》学术思想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络专书,其所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皆起于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说明五腧穴理论与《足臂》学术思想有一定联系,有人认为这代表了经脉气血运行的早期学说。2.五脏循行理论与《标本》《根结》学说有关根据《靈樞﹒卫气》篇及《灵枢﹒根結》篇所言,十二经脉原气皆「根」于四肢末端(井穴),「结」在头面、躯干。「本」是经气作用发出的所在,躯干为「标」是经气影响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足阳明根于…」其经脉脉气所「根」、「溜」「注」的部位,与五输穴脉气流注有密切关联,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从而可见五输穴的应用是标本根结的体现。3.五输循行与脉气的逆数回还有关(或说系卫气的曲折回还)《《灵枢﹒邪客》說:「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阴之脉的循行,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脉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后又举述了手厥阴心主之脉的内屈、外屈、上入等,亦为向心性,杨上善注说:余之十经依此类推。这段话的意义道出:十二经脉流注言其常,而《灵枢﹒邪客》则言其变,说明了经络学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制约性。又从此中的「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条文来看,此系卫气循行之特点,《灵枢﹒邪客》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也。」卫气特性「栗疾滑利」,弥散之力什强,能不受经络约束及制约而扩散至脉外,张隐庵注为「脉中之宗气从心主荥于十二经脉之中…其脉外之气(卫气)亦随本经而曲折于皮肤之间。」因此也可看作是「卫气的曲折回还」。4.五输循行与营气血气出入有关(脉外血气的回流)(1)血气从气街出与卫合复从井穴回:血气从头、胸、腹、胫四街之气街而出,与卫气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张隐庵注曰:「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中,脉外之血气从井荥而溜于脉中。」(2)营气从络脉出与卫合复从井穴回:张隐庵注《灵枢﹒卫气》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内血气从络脉而渗灌于脉外,脉外之血气从络脉而溜注于脉中,外内出入相通也」脉中营气从络脉出而与卫气在肌腠相合,复从四肢末端井穴溜注于脉中。张隐庵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水谷所生之血气从大络出于皮肤,复从五腧注于经脉,故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如此看来,五输穴可以说是营卫血气交会出入的部位所在,脉外之气由此循经返回本脏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5.另一体系:认为向心性排列自古(内经)即成体系,内经中便有向心性排列而《甲乙经》对于十二经络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躯干循行,全部为向心性,其后之《千金方》及《铜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经之体例,如此说来自内经而甲乙经,五输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说系针灸的另一体系。至于有人认为灵枢非一时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认为是另一层次运行及时代演进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讨论了。三(总六十六)、请问五输穴的全息观是指什么?怎样应用?答:《灵枢九针十二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就是说: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与五输穴有关。指出了五输穴与全身的整体关系。《灵枢官能》说:「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则说了解五输穴的道理才能做好临床。两者都说明了五输穴在整体应用的重要。五输穴与全身各部的联系,五输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输穴成为一个完整的五行子系统,从而与其他脏腑器官组织等五行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建构成五输穴的全息观,每条经络的五输穴就是每条经络的全息点,每条经络皆可透过五输穴的不同五行,而五输穴的全息观除前述之整体观外,尚包括自然观及象数观。自然观即是五输穴与时间空间的联系,五输穴流注由浅至深的层次及分布的位置决定了空间性,例如井穴对应于头;荥穴对应于面;俞穴对应于颈或腰(一或二级对应);经穴属火金对应于肺心;合穴属土水对应于脾肾,又凡属木的穴位皆对应于肝胆,本脏或本腑疾病与肝胆相关时即可针刺,又凡属火的穴位皆对应于心小肠,本脏或本腑有疾病与心小肠相关时即可针刺,其他各行依此类推。其对应性也可包括皮脉肉筋骨等五体;属木的穴位可治筋:属火的穴位可治血脉等,这个在前几回有关五输穴的空间应用中已谈过,这里就不再多谈。
五输穴的时间性孕育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时间应用有急性(如井穴)慢性(如经穴及合穴)时间时甚(如俞穴)四季分刺、四时分刺、子午流注、灵归八法等。此外还有五行的象数观,包括同气相求、交济…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疗肝胆病及筋病;火穴治疗心小肠病及血脉病,可以说就是象数观的应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风般一阵突来的病;都可列入风病的范围,就都可用五行属木的穴位来治。这方面的应用空间更大,应用时间更多,才是五输穴应用的最大内容。在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灵活,效用也就更高。董氏奇穴有很多应用就是根据象数观而发挥的。四(总六十七)、《内经》四时分刺法与《难经》四时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答:1.内经四时分刺法:其重点是春刺荥,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灵枢经本输篇》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注:夏取之俞为十二经俞穴,冬取之俞为背后俞穴)。关于如此取穴之理由,「素问水热穴论」解释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本段是说秋天金气肃杀,阳气向内在合,阴湿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时应针俞穴泻湿,刺合穴泻入内之邪。「……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本段是说冬天寒水主气,肾气应之,肾主闭藏,阳气内藏阴气上逆,此时应针荥穴实沉阳,刺井穴下阴逆。
又《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所谓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等句,其意义就是说:因五脏主藏,冬行闭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阳初生,所以认为凡有内脏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闭藏之气可以相应的,可分别针刺各经的井穴,也就是说各经的井穴,都有开闭通窍的作用。荥,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气尚微,等同于春季是阳气渐盛的季节一样,五色蕃华,与春季万紫千红的生发之令可以相应。所以把五色、春季、荥穴三者联系起来,认为凡是病变才出现于气色方面(例如:晕针时必然脸面变色,刺心经荥穴特效,即取色应荥的原则)和春季的生发之气可以相应的,当分别针刺各经的荥穴,也就是说,各经的荥穴都有泻热和疏调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据五输穴脉气的由微而盛,由井、荥流注到俞穴、经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荥以下的输穴,可以分别与夏、长夏和秋季相应。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这是以五行之气定治疗之穴。这种方法的应用非常简便取穴少,却效果宏速,只要根据病发脏腑或经络,再配合季节,选取该发病经络之五输穴针治,即可达到疗效。
2.难经四时分刺法:难经第七十四难提及:「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这个次序的实用意义,主要还在于「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因为井荥所在部位,肌肉都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较厚,俞则在二者之间。又春夏阳气向外向上,经脉之气多行于肌肤较浅处,秋冬阳气向下,经脉之气多行筋骨较深之处。这是以四季阳气深浅定五输之位,与内经所言并无冲突。这些都说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脏腑及五输穴,有联系相关的作用,认为从彼此相应的关系上,可作为针刺取穴的准则。内经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拟四季按时间针刺,即朝刺荥、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疗咳嗽,早上前来可针肺经荥穴鱼际:中午前来可针肺经俞穴太渊;傍晚前来可针肺经合穴尺泽;深夜前来可针肺经井穴少商,疗效甚好。因此从实用意义来看,内经所言似乎用的更多。五(总六十八)、井穴位置古今有异,如何定位?答:《灵枢经》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经》所述各井穴位置与《灵枢经》颇有出入,《甲乙经》除将中冲穴定在中指之端,涌泉穴定在足心.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尽一致之外,其他各井穴位置,大都定在各经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叶处。自《甲乙经》以后,各主要针灸著述皆宗于《甲乙经》之说。而对医经原始之作《灵枢经》上关于井穴的记载,却反而不再去研究它。《灵枢经》认为井穴是经络之气发源的所在,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病在脏,取之井」。表明井穴是治疗五脏重症的要穴。然而有说井穴气血微少不足使为补泻(见难经第七十三难)者,而提出「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当补井者,以合补之」的主张,竟欲弃井穴而不用。这也或许是医家对于井穴的位置认识有其矛盾所致。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关于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变:
1.《灵枢经·本输篇》及《灵枢经·经脉篇》井穴皆在指端:《灵枢经·本输篇》有关井穴位置的记载,除涌泉在足心外,「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隐白,足大指之端内侧也。」这两经加了「内侧」两字。其他井穴位于各经循行指的指端,《灵枢经·经脉篇》条文所述无论经脉所起和经气所出,亦皆在指端,与《本输篇》记载基本相同。甚至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连肾经亦起于(足小)指端。《灵枢》将多数井穴位置定在指端,现在一些针灸家惯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用于治疗中风闭证或高热惊风等证.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恰恰是病在脏、取之井的不谋之合,只是十个穴与十二个穴的区别而已。2.在《灵枢经·缪刺篇》关冲及商阳加了「去端如韭叶」,隐白加了「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少商加了「内侧去端如韭叶」:这里的「端」仍是指端,去端仅韭叶之距离,是指指端正中,,即今之「十宣」之位置。「去端如韭叶」五个字在《素问·缪刺论》中用得很普遍。隐白穴少商穴为「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内侧」之说,不同于他穴,但仍与《灵枢·本输篇》同。「内侧」应系指「桡侧」,这实际上仍应系在指端。3.甲乙经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如关冲、厉兑、大敦、少冲、窍阴、至阴等穴为「去爪甲角如韭叶」。4.唐代时井穴位置除中冲涌泉外已全部由「指(趾)端」移至「爪甲角」,可以说由汉代历经晋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穴位位置变异呢?有人推测认为,可能系1.同指(趾)二穴,需要避让。大敦、隐白皆位于足大趾,不可能皆挤在趾端正中,于是两个穴分别分布于大趾两边,《甲乙经》增补一少冲穴,为心经之井,中冲改为心包经之井,由于少冲与少泽同位于一指,也不可能皆挤在趾端正中,于是少泽穴也就由小指之端改到了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如此一来,连涌泉、中冲就已有四个位于爪甲角,最后连其他穴也最终移开了指趾端。2.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以竹签刺入指端,称为签爪。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开穴位。
因而有人认为对于井穴之运用宜有所变通,建议一指一穴者当位于指端,一指二穴者当如现行。其理由为:如此较易取穴,剌指端,较刺甲旁方便;指端为阴阳之界,阴经阳经交合于此,若井穴皆在爪甲角,岂不阴经之穴亦跑到阳位了。并且认为这是回归《灵枢经》,有利于井穴位置的统一。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但若从经络循行发展来看,个人认为井穴位置的变异,应系一种进步的过程与结果。灵枢经穴位并不全,《甲乙经》才补足了十二经的五输穴。《灵枢经》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现在之十宣穴。谓之「阴阳之界,阴经阳经交合于此」并不全然合理,事实上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离黑肉有一段距离,仍应属阴面,不能谓之阴阳之界,但为什么治疗中风闭证或高热惊风等证.有着显著疗效,从对应理论来看,十宣位在指趾顶端刚好对应于头顶,与神志相关,当然治之特效。
现今之井穴位置虽与灵枢经有出入,然而却与十二经络之循行相合,如少商为肺经井穴,手太阴肺经循行于大指内(挠)侧,少商即在「大指内(挠)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大成》)」;商阳为大肠经井穴,手阳明大肠经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大成》)」,其于各经井穴位置皆与经络循行符合。所谓「去爪甲如韭叶」正是穴位关键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阳取穴为例,以指甲直线与底线之转角如韭叶之距离取穴,此一位置适在黑白肉之交会处,稍一外偏便是白肉,可以说也就是阴阳之交会处,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阴阳,今日之位置不正是与其作用相合吗?
六(总六十九)、阳经多一原穴之原因为何?答:原穴的分布有一特点,即手不过腕,足不过踝,上肢之原穴皆位于腕关节处或腕关节与掌指关节之间;下肢原穴皆位于踝关节处或踝关节与跖趾关节之间,呈现了手不过腕,足不过踝的特点,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关节周边。原穴在六阳经中,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诸脏(阴经)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阳经)之原在俞穴之后,为另设之原穴。为什么阳经要另设原穴。《難經.《难经.六十二难》说:「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俞,名曰原」,阳经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属「阳」,阳经一般脉气较阴经为长。滑伯仁说:「膀胱之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之俞临泣,过于丘墟为原。……大肠之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府阳经,既有俞,仍别有原。」也在指阳脉脉气经过俞原一带较长,可以说阳经自俞至原此一区带皆可谓之原。而阴经在腕踝以下只有三个穴,阳经则多至五个穴,其中包含一「原」穴。原穴所在之处多较平坦宽阔,阳经由其明显,穴位亦合其义。此处肉多,亦多主气,气多则与脾相应,能补后天。又原穴与三焦原气及肾间动气相应,能补肾补先天,可以说原穴能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所以主治作用特别广泛,疗效亦高,此以在前回(的九回)第五(总六十一)题提过在此,不在多赘。
七(总七十)、问: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年董景昌医师著作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但也有人以年之讲义为主,你有何看法?答:早在第一回第三题讨论题中我就曾特别声明:只有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渊源或历史,那么以年之讲义为据当然有其必要,因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献之一。但若要以此作为临床应用及董师学术研究之主轴,而弃置《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不顾,则此种舍大而就小,舍全而就偏,舍新进而就老旧的作学问方法,不啻为开倒车之举,这就无异于要研究本人写的董氏奇穴,舍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韩文版,中文版),而去研究旧的版本《董氏奇穴针灸学》(年出版)或《董氏奇穴针灸发挥》(年出版)。又如研究我写的针灸手法及配穴,舍最新的《针灸宝典》(针灸经纬升级本,年出版)而去研究《针灸经纬》(年出版)一般,舍新书而就旧书,一样是不太合常理的。
时代总是前进的,学问也是前进的,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疗及说明都很简单,只能说是奇穴的初期阶段,只可以作为历史源流探溯,而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才是成熟之作,两本书发表时间虽然只距离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许多,治疗也多有补充而臻于完备。试从一一部位来看即可见其端倪,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个穴位,但年版却有二十七个(或说为二十七组)之多。其间差距之大之远岂可以道里计?老师之所以在年会出版该书,有几个原因:一是基于针灸在尼克森年访问大陆后,外国来台学习及台湾岛内学习针灸者日众(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译本亦随后出版),有必要有一套标准教材教授学生;一是该书内容当时已有相当部分发表于庄XX先生之《XX医学杂志》,因为系一次全部交稿给庄先生,岂知庄先生竟将其余尚未发表之内容窜改穴名以《XXXX奇穴集》出版,为防止其继续侵权及误导社会,而必须出版一本完备而详实的奇穴书籍,以正视听。在此情形下,年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应系成熟之作,此书出版后老师仍日益精进,可惜及遗憾,两年后老师竟忧愤而逝,更多的精华亦随之而去无法面世,殊堪浩叹。
八(总七十一)、合穴为何治疗脏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疗脏腑病与合穴有何关系?答:《素問.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这些皆与穴位的空间性及时间作用有关。大意是说荥穴、俞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荥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部位较浅,经气表浅,所以善治体表(在外之经脉病)及所属五官的病证;而合穴所在部位较荥俞接近躯干,合穴皆在肘膝关节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较厚,脉气深大,神经干较为敏感,较易得气。经气较盛,能深入脏腑,故善治脏腑病证。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医有「久病入府」之说,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脏腑病,不同于荥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时间时甚半深半浅之病。这些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脏病(病在脏者取之井,一般是讲有神志病类的脏病针井穴),阴经之合穴属水,主先天主原气肾气。能补肾水之不足;阳经之合穴属土,主中气脾气,能补脾胃之不足。因而董氏奇穴之几个治疗脏腑病的穴组,如驷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肾通胃通背治肾、天*明*其*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这些穴位皆属肌肉丰厚之处,脉气深大较易得气,且接近躯干,善治脏腑病证,因此在取其治疗脏腑疾病。又十二经别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内脏,与五输穴脉气衔接,因此董氏奇穴设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较厚之大腿部位,与经别也有一定关系。此外十二经别的出入离合补充了十二经脉循环之不足,例如足少阳胆经不行于心,但胆经之经别贯穿心脏,为心与胆通找到了明证。至于主治脾胃脏腑病之下三皇则在小腿,则又与消化器官胃大小肠之下合穴在小腿较低位置有关。董氏奇穴治疗肺心肾三藏之三组穴位皆在胃经与脾经包位的经线范围内,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视脾胃学说,或者这些脏腑与脾胃相关,及如前次讨论所提胃经何以行于胸腹之理类同。-----------------
楊維傑五輸穴應用經驗五輸穴為針灸臨床既廣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為針灸醫師所熟悉並樂用,但有關之系統性專門著作及全面之經驗論述,卻不多見。在此特就我個人綜合時間關、空間關、象數關、同氣相求等觀念與理論,並融入古法經驗,在臨床應用驗證後之心得及體會,對五輸穴之應用經驗作一提要說明,希望能有助於針灸醫師之臨床及中醫之發揚。一、肺經1.尺澤(合水穴)(LU.5)本穴是肺經合水穴,為常用要穴。此穴「合主逆氣而泄」,理氣作用甚好,因此對肺經之氣逆病如氣喘、咳嗽等療效頗佳。本穴為金之水穴,能肺腎雙治,肺(金)主肅降,腎(水)主受納,治療咳喘當然有效。臨床治療胸口苦悶,呼吸困難,氣喘、發熱等症與併發的肺、支氣管、心臟等病效驗顯著。治哮喘針感麻到手掌,療效尤佳。亦為治療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本穴自古即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點刺出血治療胸悶、胸痛、心臟病變及肩痺痛(五十肩),氣喘皆極有療效。善於治上焦之病,如實證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他由血壓亢進而發生的各種病變等均常取用。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處及太陽穴放血數次而癒。臨床經驗以尺澤治療胸悶、呼吸困難、氣喘,病例甚多效果極佳,治療心臟病變,肩周痛及不舉亦有極大功效。當狹心症發作之時,在尺澤瀉血,去除肺中之瘀血,可以使其緩和舒適。心痛以三稜針刺尺澤出血甚效,這是因為尺澤瀉血能瀉除上焦瘀血及郁熱。本穴刺血治急性胃炎之吐瀉,腹痛亦甚效。古人常配委中治霍亂(急性吐瀉)。刺血還能治狂躁型精神病、降血壓。在此刺血還可治陽霍亂,肝霍亂,心臟麻痺。
古代文獻,諸如《甲乙經》、《肘後歌》、《玉龍歌》都記載本穴能治手臂拘攣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舉等。針本穴尤其是瀉法甚為有效,蓋本穴為金之水穴為子穴,瀉金當瀉本穴,使其不能剋木,木不受剋,則筋緊可鬆而攣急可舒,治邉酉到y病甚效。《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也說肺為肝之主。尺澤穴在大筋旁,根據《靈樞.官針篇》及《素問.刺齊論》,所言,刺入筋中,或貼筋而刺,治療筋病甚效,對於肢體之拘攣,牽扯,弛緩,強直等均有療效。如能配合時辰則療效更為顯著。又手三陰之經筋都結於肘窩,此外肝經之一條支脈從肝臟橫過膈膜,注於肺,肝肺接經相連,肝主筋與半身不遂關係密切。我用此穴治療五十肩(肩關節周圍炎)極為有效,以本穴採取呼吸補瀉法,不論病情如何嚴重,皆能有相當進展,輕者往往一次即癒,在多處演講時示範皆曾使病人一次即抬至平常高度。此外本穴透痛點可治網球肘。尺澤為肺之子水穴,本穴可治肺經一切實症。善於清火,能治肺之火(發炎)病,治療扁桃腺炎、肺炎、咽喉炎皆有效。還能治鼻衄、牙痛、痿症、蕁麻疹等。肺主開,膀胱經亦主開,皮膚病變由外在引起者最常表現於此兩經,治療亦以此兩經為主。有內在原因者則常基於「諸瘡痛癢皆屬於心」,加入心膽經之穴位尤佳。本穴配合腎經的復溜穴並用,為五輸穴哂猛瑲庀嗲笾嗤ǚā3邼蔀榻?肺)經水穴,復溜為水(腎)經金穴,如此兩穴各具金水之性,兩行相關相生,互用之則增強其相生作用。針之能使金水之氣更強,合用則能達金水相通之效,治療肺不肅降,腎不受納之病,極具療效。個人即常以此組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
肺(金)經為水之母,金水相通。尺澤穴亦能補腎治腎虛症、遺尿、尿意頻數(配腎關)、癃閉、閃腰岔氣(配復溜穴並用效果更佳),半身不遂,咳嗽(配水金)等病。根據對應之原理,以此穴治膝關節痛亦頗有效,尤其治膝不能下蹲甚效。。膝不能下蹲筋病也,尺澤在筋旁也有以筋治筋的作用。2.經渠(經金穴)(LU.8)本穴為肺經經穴屬金,為金中之金,係真金穴,經穴本治「喘咳寒熱」,本穴為肺經之經金穴,則本穴治療喘咳寒熱之作用更強。亦即本穴可治由呼吸器疾患引發之發熱甚效,由外感所致之氣喘咳嗽亦甚效。最常用於傷風感冒之氣喘及咳嗽,效果卓著。感冒可在此發汗,配合大都穴尤佳。咳嗽嚴重而致氣轉不過來的時候,是謂咳逆,此穴是很見效的。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尤有特效,對於大人之感冒喘咳亦有著效。因「經主寒熱」本穴亦治朝夕熱度懸殊之證如瘧疾等。
3.太淵(俞土,原穴)(LU.9)太淵為肺經(屬金)之俞土穴,有土金兩性,是呼吸器疾患(屬金)兼有消化器衰弱(屬土)時之有效穴。此外脾胃虧虛引致肺氣虛乏證狀亦可藉針此穴而達到補土生金之效。治療肺結核,肋膜炎及心臟病時,應補土生金土金並治,此穴為肺經母穴,針此穴可調補胃腸的機能,能補土生金。又俞穴「主治體重節痛」。感冒(屬肺)身體沉重(屬濕應土)疼痛時,用本穴甚效。由於是肺經(屬金)之俞土穴,土經氣病或氣病表現於胃時也常用此穴,治療打嗝(即呃逆),證屬肺胃之氣不降之病,治之療效甚佳,有下針呃逆即止之效。本穴具有宣肺降逆,止咳化痰之功,也能治咳喘。臨床對於「老慢支」及胸悶咳痰不爽的患者療效較好。具有明顯的鎮咳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等作用。本穴為脈之大要會,故凡與血脈有關之病症,如脈伏不出,血栓脈管炎(血栓性小腿腓腸肌劇痛),腦血栓形成,針刺本穴有相當好的療效。亦可治出血性疾患。4.魚際(滎火穴)(LU.10)為肺經滎穴,滎主身熱,善清肺經火熱之證,對於風襲肺衛的發熱有直接退肺熱的作用,主治咽部胸肺部病證,也能治療局部的病證,如臂痛攣急等,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熱邪壅於肺經的咽喉腫痛(配液門尤效)及急性扁桃體炎等症。「滎俞治外經」,本穴為肺經滎穴,尤善治外感病(外感與肺關係密切),感冒、氣管炎、肺炎及急性扁桃腺炎、喉痛皆有效。本穴為肺經(火)穴,能溫肺及清肺,肺炎、肺寒、喘咳皆有效。為強心(屬火應心)定喘(金之病)要穴,為止喘第一要穴。三十多年來余哂么搜ㄖ委熤夤芟Ч鹾茫槾虜捣昼娽岽⒓撮_始緩解,20分鐘後喘息和肺部哮鳴音基本平息。亦善於退熱歛汗。單用魚際一穴治自汗每見奇效,用一寸毫針,直刺八分,咳嗽進針,無需捻轉提插,不要求強烈針感,留針20分至半小時,男先針左,女先針右,汗可漸止,確有止汗之功。其機理當為肺主皮膚(主表)、主氣、司開闔之作用,又心主汗,本穴屬火與心有關,屢試屢效,配復溜則更效。
本穴位在手掌八卦之艮部(屬土)坎部(屬水)交會處,有土水之性,奇穴之「土水穴」即此穴,本穴非只治肺,脾腎亦治,理氣及健脾作用亦甚強。能治大便不正常及胃痛(瀉血對熱天的霍亂有效)。還能治岔氣,本穴有水性,屬肺經,有金水之氣,其治岔氣之作用同於復溜。此外能治手掌痛、腱鞘炎、上肢及肩痛、咳引尻痛、岔氣肋腰痛。魚際穴常見細血管怒張,有稱為血絡的,適於刺血治療胸肺上焦疾病。心悸亢進,頭痛,腦充血時,針此穴有效,在細血管怒張時稍予點刺瀉血,最能見到治效。又乳腺炎發熱時,瀉血亦有效。本穴附近青筋之粗細暴張等可以反映腸胃病、頸椎病、腰膝病等,5.少商(井木穴)(LU.11)少商為肺經井穴,《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病在臟者取之井」,井穴可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性症初發期之暴痛,或某一臟器之功能失調,有一定治療作用。根據「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魄者也」,古人以失神形而無知者為病在臟,取井穴治療。用三稜針在本穴點刺出血,能泄臟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滯,開鬱醒腦通竅,對中風(腦溢血或腦栓塞)、熱厥、喉腫、狂疾有特殊療效。最常用於急救治療中風、昏厥、心臟麻痺等之急性發作者。取十二個手指尖之井穴放血尤效。為起死回生急救妙穴。俞以十二井穴刺血治療中風昏迷病人甦醒者甚多,在台灣多家醫院急允揖然卣叨嗬Ⅻbr/本穴配配大敦治療癲狂、癔病性失音、驚風。少商一名*信,合隱白穴共用則名為*哭穴,四穴合治有鎮定狂疾,治療癔病癲狂等作用。井穴在經絡之最前頭,其性屬「開」,善治急症及外感症。在此穴瀉血,治療感冒發熱、喉痛、扁桃腺炎甚效。少商對咽喉痛有特異作用,急性咽喉性及急性扁桃體炎二症皆為肺經鬱熱邪,聾肺衛的急性症,用三稜針在少商點刺出血效果極好。針刺對咽喉腫痛、乳蛾、急性腮腺炎,常有特殊療效。余治療感冒喉痛數十例在少商點刺後當場止痛,感冒亦快速痊癒。
本穴點刺能治療小兒重症肺炎及小兒高燒。肺炎為小兒最多見的肺部疾患。重症肺炎一般起病急,全身中*症狀明顯,或合併急性傳染病多較危重。本穴為肺經之井穴,具有疏風解表泄血清熱,宣肺化痰之功,是治療小兒急性病要穴,可配三商點刺,退熱效果很好。大人感冒發熱亦能退熱。治一例冬日晚發燒,咽痛,憋氣,少商放血後,當即呼吸舒適。身微出汗,次日即熱退而愈。本穴點刺治療腮腺炎及鼻衄。鼻衄(即流鼻血)屬風熱犯肺或胃熱引起的病症,少商點刺出血後能迅速止血。少商善降血壓。本穴為金之木穴,木亢不降,腦充血、血壓高以本穴治療有卓效。治療中風後上肢麻木甚效,點刺放血有通絡活血作用,每於點刺後,輕者三、四次即癒,重者七、八次見效。少商善治氣逆,常以此穴點刺治療憋氣,立刻輕鬆。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甚效,一般性指壓即可見效。此外少商治療乳腺炎,在此處瀉血可收到意外的效果。若和天宗膻中施灸並治,常常有驚人的療效。余以少商刺針治後背痛亦有效。二、大腸經1.商陽(井金穴)(LI.1)本穴為肺經井金穴,主治下列諸項病證:(1)中風昏厥: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井穴,依據「病在臟者取之井」的原理,針刺本穴,尤其是用三稜針點刺出血,能泄臓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帶,開鬱通竅,對中風昏厥有立起恢復之功,配合其它井穴更效。(2)風邪感冒:井穴在經絡之最前頭,其性屬「開」在此穴瀉血,可治感冒發熱、扁桃腺炎。(3)喉部附近病變:喉為肺系,此穴善治喉痛、喉腫、頷腫有良效,點刺出血甚佳。治感冒喉痛,余常以商陽配少商點刺出血少許,可立止喉痛。(4)對耳鳴,腦充血等能將頭部之充血下引。商陽與二間三間兩穴之主治症相同,對於急性病中之病邪初期尤適用。在血壓亢進時如欲急救。使血壓一時降下時亦可應用。由於大腸經經別至於耳,大腸經之穴位治耳鳴有效。(5)治呃逆特效:配合屏息(短暫停止吸氣)數次,每次30秒左右。重症配足三里留針15-20分,止呃逆效果很好。
(6)大腸炎發熱時在此穴刺血能退熱消炎。慢性結腸炎,結腸手術後大便功能紊亂亦有良效。針刺商陽,可直瀉大腸經火熱,故治療慢性結腸炎有卓效。治療每2~3天放血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一般約需2~3個療程。輕者,一個療程即癒。便秘針此穴亦有效(7)余以商陽治坐骨痛及髖骨痛,係師法靈骨大白之意。急性者尤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