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主要运用温针百会、风池(双)、颈夹脊和大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取穴与治疗组相同,不加艾条。结果:温针灸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TCD的各项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刺治疗;温针灸
本文采用等量随机的原则,纳入眩晕症患者例,设立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温针灸与普通针刺治疗,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对象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其中男98例,女62例。按照等量随机地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为温针组,普通针刺为对照组。治疗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最小57岁,最大68岁,平均61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1年,平均1.9年;脑血管病32例,颈椎病23例,高血压14例,神经衰弱11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67岁,平均62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9年,平均2.2年;脑血管病29例,颈椎病24例,高血压15例,神经衰弱12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仆倒。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颈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科检查、生化检查以及听功能检查等。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即对症、支持和防治并发症等治疗。
2.1取穴治疗组与对照组取穴相同:百会、风池(双)、颈夹脊、大椎穴。随证加减配穴,气血两虚型配穴为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精亏虚型配穴为太溪、足三里、悬钟、三阴交。
2.2操作方法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取百会穴沿督脉向前斜刺0.5寸,捻转,平补平泻,以局部酸胀为度;风池穴以针尖朝向同侧目内眦,直刺1~1.5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颈夹脊穴进针深度0.5~0.8寸不等,针刺方向略斜向脊柱侧;大椎穴直刺1寸,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忌烫伤。燃尽一段为1壮,每针各灸1~2壮,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只单纯针刺,其他操作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症状和功能评价。两组的颈性眩晕患者各治疗观察一个月。观察患者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症状的变化,详细内容见附表。
3.2疗效观察对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评分指标进行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变化比较(X±S)注:治疗组治疗后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等评分指标与对照组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等评分指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评分指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颈性眩晕评分上优于对照组。
3.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TCD变化比较为探讨椎-基底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状况,对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前后的TCD指标进行比较。本研究着重观察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指标: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和平均血流速度(Vm),作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评定的量化指标。详见表2和表3。
表2血管痉挛组患者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cm/s,X±S)
注:TCD检查结果显示,经温针灸治疗后,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椎动脉,Vs和Vm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颈性眩晕的TCD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3非血管痉挛组患者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cm/s,X±S)注:TCD检查结果显示,经温针灸治疗后,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椎动脉,Vs和Vm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颈性眩晕的TCD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Vs是指在心动周期中,收缩期受检血管内的最高血流速度。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s都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治疗组在颈性眩晕的TCD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Vm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内,受检血管内的平均血流速度。在动脉系统中,以此项最具生理意义,因为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少,诸如心率、心肌收缩力、总外周阻力、主动脉顺应性等。以上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m各项都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治疗组在颈性眩晕的TCD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本临床观察显示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评分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动脉TCD变化,可以得出结论:温针灸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为血管痉挛所致的供血不足和血管狭窄所致的供血不足,二者在TCD上分别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流速度加快。温针灸对这种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可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对于血管痉挛组,针刺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对于非血管痉挛组,针刺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
参考文献(略)
专家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全国名老中医及天津市名老中医专家
医院(医院)针灸科主任
中国针灸学会学务理事;天津市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医学会学务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卫生技术考试题库编辑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诊疗特长
运用中药和针灸并用治疗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风湿病、三叉神经痛及各种顽固性痛症,尤其擅长独特的中药和针灸并用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脑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合并的各种早期病症,并能运用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疗效独到显著,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
(专家诊区5诊室)
国务院*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府特殊津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韩禅虚教授部分荣誉证书1.*府特殊津贴证书
2.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3.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证书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