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陆九芝老先生曾说过:“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随着阅历地增多,在我对这句话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始则难,这个估计所有的中医学子都有体验,伤寒论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了,很多文字都不是很懂,再加上文中讲解的理论很少,这也就增加了难度。但是只要沉下心,把这个语言关跨过去,就是柳暗花明了。这也正是陆九芝老先生说的,“继而大易”,是“大易”,不是一般的易。为啥?因为后世诸多名家,都是以张仲景为师的,大部分方子,只要认真看,都有经方的影子。虽然名字变了,虽然解释变了,虽然我们把它们归到时方里,任由它千百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还是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我嫂子,40多岁,上周六打电话,来说后背疼痛明显,右侧肩胛骨往下一点,偏里靠脊柱(嫂子在电话中的描述,其实不是很清楚,没办法,电话联系的),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已经有一周,后牵扯右前胸疼痛,随之肩颈腰背都疼痛,不能深呼吸,不能吸气,一用力就疼痛厉害,白天晚上都明显,影响睡眠和饮食;查腹部彩超,排除胆囊炎、肾结石;查胸片也排除肺系问题;医院不开药,言无病,让静养。问题是嫂子确实很痛,怎么可能静养?这也就是西医的缺陷之处吧?患者明明有不适,怎么叫做没病呢?对不对?
无奈之下,求助于我。除了这块疼痛外,其他无明显不适,吃饭受疼痛影响减少,大便正常,口干,这就很棘手了,怎么治呢?再问月经,有痛经,小肚子容易冷,有血块,上个月淋漓不尽,大约半个月才结束,这不就是寒凝血瘀吗?很是兴奋,知道这个病有治了。
怎么思考的呢?
这个得益于胡希恕老先生的六经论治。首先,辨病位,肩颈腰背疼痛,这是在表;其次,辨病性,有痛经,血块,小肚子怕冷,这是有阳虚有寒、有血瘀;综合来看,其实就是一个太阳少阴合病,胡希恕老先生命名为“表阴”证,用麻辛附子汤;但化瘀力量不足,怎么办呢?合上具有解表功能,又有化瘀功能的上身痛逐淤汤,不就齐活儿了?
方如下:
麻*8制附子15细辛3羌活15
桃仁10红花10秦艽10川芎15
当归10香附10牛膝15灵脂10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买药,当天吃完一副,晚上反馈,疼痛消失七八,第三天再吃完一副,晚上反馈疼痛基本消失。本来买的三副药,直接扔了。到今天已经有一周多了,没有出现一丝疼痛。
如此效果,也出乎我的意料!
再回过头来看身痛逐淤汤,什么作用呢,其实就是两个,一是解表,四肢头面皆属于表,所有身痛,病位在表,当然应该解表,所以王清任用了羌活、秦艽,解在表之风(或兼寒,或兼湿),这和我们说的麻*汤、麻辛附子汤治疗身体疼是不是很类似?这就是经方的影子;二是化瘀,王清任意识到,在麻*汤、或者麻辛附子汤的基础上,除了寒闭,最主要的矛盾还有血瘀,这个时候就必须得加药,要不然出不了效果,所以用了一堆活血化瘀,这里需要我们注意,活血化瘀药也是分类的,首先是植物药:川芎、桃仁、红花、没药、当归、牛膝,其次是动物药:灵脂、地龙;三是理气,加了一个理气药:香附。层次非常鲜明,所以疗效才会这么好。
总结以上,其实身痛逐淤汤就是在麻*汤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因为寒闭不明显,所以只用了羌活、秦艽,因为血瘀明显,所以在此基础上加了一堆活血化瘀药;那如果我们发现寒闭明显、血瘀明显,该怎么办呢?那就合方就是了,对不对?正如本案一样,用的是麻辛附子汤与身痛逐淤汤的合方。
道理通了,很多方子就好归类,就容易记住,临床效果自然就出来了。而这些道理,在经方里,都在《伤寒论》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