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椎间结构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与周围组织而出现的症状群。本病病变部位在颈椎,但症状可出现在头颈,胸背等部位。有的还出现内脏功能紊乱,如心率紊乱、血压异常、视力障碍等。本病发病率为1、7%到17、6%,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挛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鉴别要点
1、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颈肋综合征: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有颈肋的机械压迫,前斜角肌痉挛,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神经血管症状,其特点为:
a.有血管症状,手指发冷、发紫或苍白,高举患肢时症状减轻;
b.患肩下垂,患侧桡动脉搏动变弱或消失,Adson试验阳性;c.X线片示:第七颈椎横突过长或横突外端有游离小肋骨。
(2)颈肌或筋膜炎:
a.颈部较广泛性剧痛,但无明显放射痛;
b.少有麻木,若有,则麻木区不按脊神经节段分布,腱反射无异常;
c.X线片多未见异常;
d.抗炎药物有效。
(3)肩周炎:
a.多见于50岁左右病人;b.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一般不向前臂放射;
c.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腱处,喙突附着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部;
d.颈部无明显压痛,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
2、颈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落枕:
a.压痛点不同,落枕压痛点位于肌肉(如胸琐乳突肌、斜方肌等压痛较明显;颈型颈椎病压痛点多位于棘突、关节囊部);
b.落枕在颈背部可触及条索状肌肉隆起,压痛明显,颈椎病只有轻度肌紧张;
c.行颈椎病牵引时,落枕者疼痛不减,有的甚至加重;
d.作痛点封闭后落枕者症状减轻或消失。
(2)肩周炎:
a.有明显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b.疼痛部位在肩关节作痛点封闭有效;
c.颈椎X线片无颈椎病患者那种生理前曲变直,关节不稳定等改变。
3、脊髓型颈椎病
(1)脊髓肿瘤:位于硬膜外的肿瘤多为神经纤维瘤或转移瘤等。硬膜内髓外肿瘤可为神经纤维瘤或脊膜瘤。
a.肿瘤发病率低,但青少年至老年都可发病,病情多进行性发展;
b.X线片颈椎椎体,椎弓等骨质破坏,病变多不侵及椎间盘组织;
c.脊髓碘油造梗阻部分造影剂显倒杯状;
d.腰穿奎氏试验有梗阻现象;
e.脑脊液显*色,易凝固,蛋白质含量高。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a.进行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
b.无关节障碍;
c.腰穿奎氏试验通畅。
(3)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
a.后纵韧带钙化使椎管前后径狭窄,较严重时才出现脊髓症状;
b.X线显示患椎椎体后方有密度增高的条索状或结节状阴影;
c.CT检查可显示管内脊髓受压程度和部位,帮助诊断。
4、椎动脉型颈椎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梅尼埃病:
a.突然发作,有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摇晃的感觉,受光线刺激,情绪波动加重;
b.眩晕发作有规律性,伴水平性眼球震颤;
c.缓解后可毫无症状。
(2)脑动脉硬化:
a.有大脑皮质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等;
b.多伴有眼底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症状;
c.血压偏高或偏低;
d.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等。
(3)眼源性眩晕:可有明显屈光不正,闭眼后可缓解。
(4)颅内肿瘤:
a.伴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血压升高;
b.头颅CT扫描可发现肿瘤病灶。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雷诺现象:
a.常为高年女性;b.阵发性间歇性指端发白,发绀等;
c.情绪波动及寒冷可诱发,入夏缓解,周围脉搏正常。
(2)神经官能症:
a.女性及学生多见,症状变化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b.主诉多而客观检查无明显指标;
c.颈椎X线片显示正常。
(3)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a.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症;
b.无上肢颈脊神经根刺激的其他症状;
c.心电图有改变,服硝酸甘油类药物可缓解。
6、混合型颈椎病需与以上各类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证候分类
(1)中医证候分类
a.风寒湿痹: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c.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略红,苔厚腻,脉弦。
d.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e.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2)病理分型
a.颈型:颈枕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有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c.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d.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摔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构成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e.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颈枕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端或手指发热发红,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示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
(1)手法复位: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手法较多,一般包括针对椎旁软组织的按摩,放松手法和整复关节错位,椎间盘脱出的正骨手法,按摩放松常用于复位前使椎旁软组织放松。主要采用掌擦法、指擦法、法、按法等;也可用于复位后松解软组织粘连,推散肌痉挛、结节等。常用弹法、拿捏、推拿等分筋理筋法,正骨手法常用旋转复位法、仰头摇正法、低头摇正法、侧头摇法、侧向扳按法、牵引下正骨法等。使用手法前应严格掌握禁忌证。如颈椎破坏性疾病、并发急性传染病、并发其他严重脏器疾病。颈椎前滑脱、骨质增生已连成骨桥等。手法宜轻柔和缓。
(2)牵引:可用于各型颈椎病,可分为坐式、卧式、携带式牵引。a.卧式牵引:患者平卧,床头放置一滑轮,后枕及上颌用枕颌带兜住,牵引绳通过滑轮进行牵引,重量2到3kg.b.坐式牵引:患者坐位,同上用枕颌带兜住,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滑轮,再经过另一滑轮下垂进行牵引,重量6到7kg.c.携带式牵引:是利用患者双肩作对抗牵引,用一个拱形架,下方用肩托支住双肩,枕颌带固定于横架顶部,自己调节牵引力,感到下颌不痛,颈部舒适即可。
(3)固定方法:常用方法有围领、颈托、支架等,围领制动范围小,但可自由拆卸,携带方便。颈托的活动较围领小,制动效果小,颈椎牵引是制动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病情轻者;用塑料围领即可,病情重者,术后患者宜牵引或用石膏颈托。
(4)功能锻炼
a.急性期症状较重者适当休息。
b.慢性期多做功能活动,长期伏案者应注意工间休息,作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屈锻炼,此外可做体操、太极拳等。
(5)药物治疗外用药物a.温经通络膏,药用乳香、没药、麻*、马钱子各25g,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敷,寒者加细辛、肉桂、川乌各g;湿甚者加薏苡仁25g,地龙g,苍术g,另马钱子有大*,用时蜜糖调敷以免中*。
b.止痛散:药用防风、荆芥、当归、丹皮、艾叶、鹤虱、升麻各3g,苦参、透骨草,赤芍各6g,川椒9g,甘草3g,共为末,装袋内,蒸热外敷患处。
内服药物
a.颈型颈椎病:风寒湿型,以驱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可服羌活胜湿汤(羌活15g,独活15g,藁本15g,防风15g,川芎12g,蔓荆子10g,甘草1g水煎服);肝肾亏虚型,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可服补肾壮筋汤(方药见肩关节脱位),水煎服。
b.神经根型颈椎病:
风寒湿型,治疗方法同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肝肾不足型以补益肝肾,宜痹缓急为主,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加减(白芍19g,甘草6g,仙茅10g,仙灵脾10g,当归15g,巴戟天10g,*柏12g,知母15g.水煎服);
气滞血瘀者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9g,川芎9g,桃仁9g,红花6g,羌活9g,没药9g,五灵脂9g,香附9g,牛膝9g,地龙9g,当归15g,甘草3g.水煎服);虚寒型以温阳益气、舒筋通络为法,以*芪桂枝五物汤(*芪15g,芍药15g,桂枝15g,生姜6g,大枣12g。水煎服)。
c.脊髓型颈椎病:类痉证型,以祛瘀化痰、养血舒筋为主。方以身痛逐瘀汤(方药见神经根型颈椎病)加减;
b.类痿证型,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为主,方药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芪30g,当归尾6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水煎服)。
d.椎动脉型颈椎病:肝阳上亢型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g,钩藤10g后下,牛膝12g,石决明15g先煎,杜仲12g,*芪6g,栀子6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茯神10g,水煎服);痰浊中阻型,以化瘀利湿舒筋活络为主,以温胆汤加减(半夏10g,竹茹6g,枳实10g,陈皮6g,生姜6g,茯苓10g,甘草3g,水煎服);气血亏虚型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为主,用归脾汤(当归3g,白术10g,*参3g,*芪10g,酸枣仁10g,木香1.5g,远志3g,龙眼肉4、5g,茯苓10g,炙甘草3g);肝肾不足型,以补肝肾、益精定脑为主,六味地*汤加味(熟地*20g,茯苓12g,淮山药12g,泽泻10g,山萸肉12g,丹皮12g)。
e.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镇静安神,祛瘀通络为主,用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10g,小麦15g,大枣10枚)。还可用西药配合治疗。
a.消炎镇痛类,用于炎症明显,如布洛芬、吲哚美辛、鲁南贝特等。b.活血扩血管药,用于椎动脉型、脊髓型,如桂利嗪、氟桂利嗪等。
c.激素类,用于急性期,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d.改善脑组织代谢类,如舒海宁、吡拉西坦(脑复康)等。e.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
(6)针刺疗法
a.取穴:颈型:风池、天柱、悬钟、后溪、配肩中俞、大椎、外关、阿是穴;神经根型:风池、天柱、颈夹脊、风府、肩髃、曲尺、尺泽、外关、合谷、后溪,配肩中俞、大椎、肩井、天宗、天井、悬钟;脊髓型颈椎病上肢瘫痪:风池、颈夹脊、肩髃、手三里、外关、后溪、配天柱、肩髃、少海、曲池、天井、合谷。
下肢瘫痪:颈夹脊、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外溪、昆仑,配秩边、殷门、承扶、伏兔、悬钟;椎动脉型: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天柱、大椎、太阳、大溪、合谷;交感神经型: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内关、钟门、足三里、三阴交,配大椎、合谷、大冲、四海、心俞。
b.方法:每次3到5穴,急性期每日1次。症状好转,隔日1次。
预防与护理
1、防治急性头颈损伤。
2、预防慢性损伤。
3、积极治疗颈椎相邻器官感染性疾病。
4、合理用枕,保持良好睡眠体位。
5、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作好心理护理。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